书法结构之美可遵循的原则(书法之势浅议)

亓汉友/文

我们要想了解书法之“势”,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势。

什么是势?《孙子兵法·兵势篇》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何为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见图1示意:

从“势”的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 球、A1球是静止的,但站在下面的人也能感觉到它的威胁,这种感觉就是“势”的作用(当然这两个球是重量非常大的球而不是气球);A球比A1球对人形成的威胁大,即A球“势”的作用大;这种危险是对斜坡下面的人产生。

书法结构之美可遵循的原则(书法之势浅议)(1)

图1 势的本意分析图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势的三大特性:一是势是相对静止于某一个层面上的。二是势是一种能量,具有可增减性。三是势是有方向的。

“引而不发”即是势;有句俗话叫“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其中的“喊”就是势;“虚张声势”也是势。

不同领域对势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在物理学中有物理学方面势的概念和内容:在物理学中势或叫“位”。在保守场里,把一个单位质点(如重力场中的单位质量)从场中的某一点A 移到参考点,场力所做的功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在保守场中,单位质点在A点与参考点的势能之差是一定的,人们把这个势能差定义为保守场中A点的“势”。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可见老子《道德经》中有其势的概念和内容。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动物、植物和自然存在的物体都存在长短、大小、方圆等的区别,这些区别之间就形成了势,这就是自然界中势的概念和内容。

为了进一步说明“势”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从下面一个例子中来总体把握关于对“势”的宏观认识。

古代两军对垒打仗,往往是一守一攻,守方布阵,攻方破阵,攻方都是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的,“咚咚咚”战鼓敲响,士兵进攻。在这里,擂鼓是进攻发号令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鼓舞士气的一种方法,士兵听到鼓角声就会增加气势和战斗勇气,同时对敌人也形成一种威慑力。擂鼓和近代战争中进攻所用冲锋号有一样的作用,号角声、杀敌呐喊声和旌旗招展共同形成了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在战斗中往往决定着战斗胜败局势,特别是敌我力量对比相当的时候,谁士气高涨,谁就掌握了战斗主动权。战斗胜利当然还有地形优势、武器装备优势等方面,这里讲的都是“势”的作用,这种“势”相对实际战斗是一个“静”状态,而不是“动”状态,这种静是短暂的“静”或者说是瞬间的“静”,这些优势共同决定着战斗的胜利。也就是说,势虽然是一个相对静状态,但它是一种能量,作用非常大,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那么当外力和势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就会加速事物发展,反之就会阻碍事物发展。当位置发生变化时,势就会产生力,那就是“势力”,事物本身发展方向即势方向是内因,外力方向是外因。内外因方向一致,事物发展顺而快,我们做事情就是要“顺势而为”。势是相对的,势的发展规律就是把势能量聚集起来后再释放出去,从而形成新的势。

同样在书法中也有书法方面的势,即书法之“势”的概念和内容。

什么是书法之“势”?蔡邕对书法中的势给出了一定解释,那就是蔡邕书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落笔: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芯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这里的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九势均是下面我们将要分析的笔法势因素,这些动作在没有完成笔画的书写之前形成的书写之势就是书法势中的笔法势,是“引而不发”之势,是笔法的取势。

蔡邕书法九势对字法势、章法势涉猎较少。但却给出了我们分析字法势、章法势的理论依据,那就是“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自然界阴阳理论。书法出于自然界,书法中的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自然也必须符合自然界的阴阳法则。自然界的阴阳法则就是自然界中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理论基础上,通过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达到阴平阳秘的法则。阴平阳秘不同于简单的阴阳平衡,是指动态的、不均匀的平衡。

这里给出了判断书法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凡是符合阴阳法则的书法作品就具备了成为好作品的基本条件;凡是不符合阴阳法则的书法作品就不具备成为好作品的条件。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见阴阳变化是产生“势”的原因。那么,表现在书法作品中的阴阳是什么?那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顺时针和逆时针、正和反、粗和细、大和小、浓和淡、干和湿、涩和疾、进和退、宽和窄、高和矮、收和放、正和斜、提和按、断和连、保持和改变等关系。隋释智果《心成颂》:“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向背、仰覆、垂缩、回互不失也。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也是讲的阴阳关系,这些阴阳方面的因素影响书法气息风格,相互关联的一对阴阳因素间差距越大,这一因素形成的势越大,这里的阴阳因素叫作书法势因素。作为书法作品来讲,书法中的阴阳关系形成的势就是书法之“势”。

书法之“势”包括书法创作前造势和书法创作中造势。

书法创作前造势包括书法创作前主观造势和书法创作前客观造势。

孙过庭在《书谱》言:“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书家在同一个时期作书,有合与不合,也就是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创作者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绪、气候环境颇有关系。合则流畅隽秀,不合则凋零流落,简略说其缘由,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悦、事务娴静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为二合;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三合;纸墨俱佳、相互映发为四合;偶然兴来、灵动欲书为五合。与此相反,神不守舍、杂务缠身为一不合;违反己愿、迫于情势为二不合;烈日燥风、炎热气闷为三不合;纸墨粗糙、器不称手为四不合;神情疲惫、臂腕乏力为五不合。

合与不合,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如果五种不合同时聚拢,就会思路闭塞,运笔无度;如果五合一齐具备,则能神情交融,笔调畅达。流畅时无所不适,滞留时茫然无从。孙过庭《书谱》中讲的这五合五乖实际上就是讲的书法中的“势”,即五种优势和五种劣势,其中的五合是书法势中需要造势的范畴。

五合中“感惠徇知”“偶然欲书”是主观造势;“神怡务闲”“时和气润”“纸墨相发”是客观造势。

书法创作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时和气润”是天时,“神怡务闲”“纸墨相发”是地利,“感惠徇知”“偶然欲书”是人和,这里从三个方面讲了三种书法创作的“优势”。可见,书法创作前主观造势是指作者进行书法创作的理由,即为什么书写,在书写者自己心里造势,达到“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书法创作前客观造势是指准备好进行书法创作的客观条件,包括书法创作者的素质、水平、涵养等和笔、墨、纸、砚、书法创作环境等物质条件的准备两个方面。

孙过庭《书谱》:“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可见,准备好心情并不是心情好,而是想要创作的心情,是造成“偶然欲书”理由,这是自己为自己造书法创作的“势”,是主观造势。“五合”中的其他“三合”:“神怡务闲”“时和气润”“纸墨相发”也是书法创作的客观因素,是客观条件为自己造的势,是客观造势。“五乖”是书法创作的劣势,也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心遽体留”“意违势屈”是主观方面,“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是客观方面,这五种势对创作来讲是劣势即对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不利的“势”,这种势的方向和创作好书法作品的方向是相反的,是在书法创作中需要克服或者避免的劣势。

首先,书法创作前的客观造势表现在书法创作者素质、水平、涵养和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上。这种造势对作者本身是主观行为,但对书法作品的质量来讲是一个客观因素。书法创作者的素质、水平、涵养等会提高对书法势的认知能力,进而会通过对创作高水平作品的认知水平和期盼。性格秉性不同的作者,其作品的气息是不同的,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书法创作前造势还包括创作者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的字外功。一个书法家不但要有高超的书法技法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书法家应当具备的字外功,当一个书写者的技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要看其字外功的高低了。只有技法而没有很高的字外功的书者不能称之为书法家,只能称之为高级书匠或者高级书法师,这就是家与匠的区别,纵观历代著名书法家无一不是如此。

其次,书法创作的客观造势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书写场地和工具材料的选择上。符合创作作品尺幅的书写场地的大小、温度、声音等环境要求、笔墨纸砚水等书写工具材料、是否需要抻纸人员及多少、是否需要一定的音乐、是否在书写前或者书写中饮酒、创作作品的内容准备、选择书写的书体是什么等等都是书法创作的客观造势。对于这些方面,不同作者和作品的要求不同。比如有的作者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创作,有的作者需要在众人的喝彩中才有激情完成大作;写尺牍小字往往需要静的环境,写巨幅狂草往往要有众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创作楷书特别是小楷往往需要熟宣,创作大草、行书往往需要生宣,或者说自己得心应手的纸张;所使用的墨是自己研磨还是使用墨汁,是否需用宿墨等等。北宋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这是作品以外的造势,影响着作品的效果和质量。关于用墨,明屠隆《纸笔墨砚笺》:“古人用墨,必择精品,盖不特藉美于今,更藉传美于后。昔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赖此以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污,用淡重褙则神气索然,及数年墨迹已脱,此用墨之不可不精也。”清王澍《论书剩语》:“东坡用墨如糊,云:‘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古人作书未有不浓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许,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则但取墨华,而弃其渣滓,所以精彩涣然,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余香不散也。”这些都说明古人非常注重用墨的质量,用墨的质量和作品创作有着直接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更是把墨的浓淡和书写不同的书体直接联系起来:“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书法创作的客观造势中,水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明丰坊《书诀》:“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得所。”所以我们把“水”也作为书法创作的客观造势因素列入其中。

书法创作中造势即书法创作势是指创作者利用自己具备的客观书法势进行创作形成的势。

书法创作势包括章法结构势简称章法势、字结构势简称字法势、笔画结构势简称笔法势。这三种势又分为布势(取势)、攻势、收势等方面。即章法势包括章法布势、章法攻势、章法收势;字法势包括字法布势、字法攻势、字法收势;笔法势包括笔法取势、笔法攻势、笔法收势。

布势、攻势、收势是一个过程,由这些过程形成章法势、字法势、笔法势,布势、攻势、收势所应用的“工具”是对章法势、字法势、笔法势的形成发挥作用的因素即势因素。

进一步分析章法势、字法势、笔法势又分为闭合势和开口势两种(关于书法创作势的内容在这里不展开讨论)。

那么,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应该营造怎样的“势”?势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有阴才有阳,否则形不成势。书法中的势就像一场球赛,球赛的甲乙双方如果力量悬殊,比赛就会瞬间结束,这场比赛没有什么悬念,观众就会感到没有味道。只有两个队的水平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比赛才出现激烈的场面,两个队你争我夺,一会甲方领先,一会乙队领先,这样观众的情绪才能调动起来,比赛激烈,观众的情绪也饱满,这才是一场好看的比赛。书法创作也是这样,阴阳势因素要形成气场,而且要不断变化。当然,这和球赛一样,也有争夺赛、表演赛、友谊赛之分,不同的比赛气氛的浓烈度不同,书法作品有的气息平和,有的气息激烈。不论营造什么样的气息,其阴阳势因素的应用规则是一样的,就是要基本达到势均力敌,要“阴平阳秘”。比赛的结果不见得都是平局,但争夺球的手段要有变化,比赛过程要有起伏。书法创作也是样,要在笔法、字法(包括墨法)、章法的布势中应用好笔法势因素、字法势因素、章法势因素,制造相应矛盾关系,形成创作者心目中所设想符合“阴平阳秘”阴阳法则的书法势。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总结形成了书法“势”理论体系,见图2。

书法结构之美可遵循的原则(书法之势浅议)(2)

图2 书法“势”理论体系

(孟云飞转自《江苏教育》 2020年第13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