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高考版2022热点人物(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人物素材---启航新征程)

目录:01"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暖闻热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作文素材高考版2022热点人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文素材高考版2022热点人物(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人物素材---启航新征程)

作文素材高考版2022热点人物

目录:

01"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暖闻热评)

02包起帆: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

03 许振超:干就干一流 争就争第一

04 104岁、77年党龄支前民兵董长松的后代讲述

05柳青与他的"三字经"

正文:

01"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暖闻热评)

郁静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0日 第 05 版)

  【人物】"瓜奶奶"吴明珠

  【故事】吴明珠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赴新疆工作以来,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她培育了30多个优质瓜种,这些瓜种的种植面积一度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点评】

  吴明珠一生与瓜结下不解之缘,把甜美的事业写在了大地上。她常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许多人感慨,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有人替我们吃了苦。而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回甘,更让我们手中的瓜品清香四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吴明珠一辈子只为一件事。她放弃留京,主动请缨赴疆,辞官种瓜;她谢绝"院士楼",甘居陋室,与瓜田相伴数十载。今年91岁高龄的吴明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10年,已经认不出子女,初心却依然根深蒂固:时不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一提到瓜,眼神立刻就亮了……这一切,足见她对这份"甜蜜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忘我付出。中国并不是全球甜瓜起源中心,然而在以吴明珠等为代表的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今天,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可敬的人,可爱的事,总是一脉相承。吴明珠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农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与她同期走出来的同窗校友,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等。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与她一起驻扎戈壁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祝贺妻子的甜瓜新品种审定获得"三连冠"。在学术界垦荒、在大地上躬耕,这是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今天我们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将才华和热情倾注到脚下这片热土,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用言行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

  "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是由一块块像吴明珠、杨其祐这样的基石铺垫起来的,我们现代化的共和国,也正是靠这样一块块的基石铺垫起来的。"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宋健如是评价。今天,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人才环境,都远远优于几十年前。"瓜奶奶"为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她"不辞辛苦行、换作他人甜"的奉献精神,将激励新一代奋斗者,将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步伐里,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更多的甘甜。

02包起帆: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本报记者 江 南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0日 第 07 版)

  包起帆多次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走进位于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包起帆数十年的成就历历在目:他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3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先后获得80余项国际国内重大奖项。

  包起帆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调到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工作,专门负责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当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扎后,再用吊机起吊,是项危险的工作。"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卸大船的木材抓斗诞生了。包起帆发明的'双索门机抓斗',用两根起重索使抓斗顺利地打开和闭合,抓原木似老鹰抓小鸡,'轻轻一抓就起来'。人木分离的目标实现了!木材装卸工的安全有保障了。"一篇报道这样写道。

  包起帆成为闻名遐迩的"抓斗大王",科技成果不仅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广泛推广应用,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包起帆任上海龙吴港务公司经理,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理念,在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

  2003年包起帆担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工作。他充分利用新岗位提供的平台,把创新发明推向新高度,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港口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2006年5月10日,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包起帆一人获得4枚金奖,成为105年来这一展会上单次获得金奖最多的发明家。评委会主席参观了包起帆团队的发明——"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后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

  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投票表决,正式任命由包起帆负责领导由9个国家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2010年7月1日作为国际可公开提供的规范由ISO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物流和物联网领域在获准制定国际标准方面担纲主角。

  "工人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包起帆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创新,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9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连续5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03 许振超:干就干一流 争就争第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本报记者 肖家鑫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0日 第 07 版)

  许振超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

  "我和工人们一块儿摸爬滚打将近50年,培养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71岁的许振超回忆奋斗岁月,心潮澎湃。

  许振超,生于1950年,山东荣成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之一。1984年,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指挥吊具升降、前进和后退,在集装箱里"穿针引线"。仅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亲手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等一大批工人品牌。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是许振超的座右铭。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他们又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

  经过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咱当不了科学家,也要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经过多次试验,他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节约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技术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

  如今的许振超,仍经常在青岛港"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里,和新一代码头工人,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开展创新工作,"我们不要'差不多'!要干就尽力做到极致,争取世界领先!"

  许振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当选"最美奋斗者"。

04 104岁、77年党龄支前民兵董长松的后代讲述——这是父亲一辈子的荣耀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0日 第 20 版)

  父亲是贫苦农民,兄弟5个中他排行老三。他从小缺衣少食,由于家里穷,爷爷奶奶只能把最小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为了补贴家用,父亲12岁时就给地主家打短工、放牛。

  1938年,日寇入侵沂蒙山区,21岁的父亲被抓去当了苦工,给敌人修筑碉楼和公路。他一天只允许吃一顿饭,被痛打和折磨却是家常便饭,一次搬运石块时由于动作慢了点,便横遭一顿毒打。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趁着敌人不备,侥幸脱逃。在路上,他亲眼看见日寇杀害了一名无辜村民,只是因为这位村民不肯带路。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那时起,他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加入党的队伍,与父老乡亲们一起赶走日本侵略者。那一年,他找到抗日游击队,加入了民兵组织。

  1944年的4月,父亲终于如愿加入党组织。那天,入党介绍人对他说:"从今往后,你是有组织的人了,今后多带领群众为队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努力了一辈子。

  1945年3月,日寇对沂蒙山区再次实施"大扫荡"。那时父亲已是一名民兵排长,他主动请缨,带领周边群众拥军支前。他一边发动群众,一边收集拥军给养,然后由我的大伯父负责带队,送往八路军指定的地点。父亲说:"我们没黑没白地走村串户凑军粮,嘴说干了,腿跑累了,但这比起上前线的战士们都不算啥。"

  "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说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咱沂蒙山区的老百姓拥军支前。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地区人口约420万人,其中就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拥军支前。沂蒙人民用小推车,将物资源源不断推到前线,我的父亲董长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带领40多个民兵支援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打淮海战役时正值严冬,寒风呼呼地刮着,敌机不断地狂轰滥炸,民兵们就推着小推车边躲边走。累了,在路边轮流打个盹儿。饿了,简单吃点红薯、高粱面。渴了,砸块河沟的冰块含在嘴里。鞋子跑掉了,顾不上回头去找,脚磨出了血泡,也没心思坐下来歇一歇……就这样,他们辗转数百里,终于把军粮送到了前线,送到了子弟兵手上。

  从小听父亲讲这些往事,我们常常问他当年怎么发动大家,这么苦这么危险为啥能坚持下来。父亲说:"共产党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咱搞好给养保障,就是让人民军队多打胜仗,让咱老百姓赶快过上好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依然履行着为人民军队多做事情的诺言。对于军属的事情,他更是时时刻刻挂念着。下雨时,军属家的房屋漏雨了吗?冬天来了,军属家的屋子冷不冷?他总是让我带着人挨家挨户看一看,问一问,想方设法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过组织推荐、考察,父亲有幸参加了盛典。那时他已接近百岁,看到威武雄壮的人民军队、如山如海的群众队伍,他不知不觉流下了泪水。"忘不了,忘不了啊!这是俺一辈子的荣耀……"如今,一说起阅兵的盛况,父亲总是重复这些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许多人来家里慰问父亲。父亲年纪大了、口音也浓重,我们全家人就成了他的翻译。作为支前民兵的后代,我们愿意将父辈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段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口述人为山东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野老峪村党支部书记董富君,肖家鑫、傅家德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赵偲汝

05柳青与他的"三字经"

肖云儒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2日 第 20 版)

  1962年夏天,我22岁,大学毕业分配到陕西日报文艺部工作还不到一年。我给陕西作协(那时叫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的专业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燄,以及广州的秦牧、上海的吴强、福建的郭风等知名作家去信约稿。不久,杜鹏程、秦牧、郭风各寄来一稿,王汶石用毛笔回信说暂无短稿,有即奉上,而柳青杳无回音。

  我不死心,便"打上门去"。那时通信不便,从西安市打电话到柳青所在的长安县算长途电话,且要乡村邮电所去几里路外的柳青家中叫人接听,预约困难。于是我干脆骑上自行车,骑了20多里路,"找上门去"。上神禾塬,下蛤蟆滩,进皇甫村,一位老乡把我引到柳青住的中宫寺,喊道:"老叔,有人找!"进得门去,只见穿对襟褂子、踏千层布鞋,平头、蓄髭、晒得黝黑的一位"半老汉",正在院子里侍弄菜地。那正是柳青。

  我自报家门,说明来意,他让坐、倒水。沉吟片刻之后,便径直说:"云儒呀,好稿子不是'约'得出来的,不是命题作文写得出来的。心里有话说,才有稿子可写。有了合适的稿子我会寄给你们。"尽管柳青的话说得很慢很缓和,斟酌着用词,怕伤了眼前这位刚工作的年轻人,目光却如解剖刀般锐利,正像他的中篇小说《狠透铁》中描写的那位老支书的目光,很有一股子"咬透铁锨"的自信和倔强劲儿。

  三四个月之后,1962年的初冬,报社的文书登记稿件,在自由来稿中发现了柳青的《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的原稿和亲笔信。一位享誉全国的小说家会写"饲养管理三字经"这类东西吗?本书要我们确认这是不是那位写《创业史》的大作家柳青。联系远在村里的作者很不方便,我们比对了原稿和《创业史》扉页上印的作者笔迹,又联系柳青在作协的一些老友辨认,确定这就是"那个柳青"。于是,文艺部副主任叶浓将稿子交给我,要我"认真"处理,"从速"编发。

  但在编辑过程中出了一点小插曲。刚参加工作的我,年轻气盛,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总觉得"三字经"中有几句韵似可推敲,便斗胆在原稿上用红笔改了。叶浓不认同我的做法,一定要我送作者本人过目同意,才能发稿。于是我和另一位年轻编辑张田又结伴跑了一趟皇甫村。

  柳青见了我在他原稿上改动的韵,显然不高兴:"你是外地人,说的是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我这个韵是老陕话,本地农村好流传,农民好用。"眼镜片后,目光又像解剖刀那样亮起来,我又一次感受到关中老农"咬透铁锨"的劲儿。我坐在那里好一阵尴尬,只好默默将稿子认认真真重看了一遍,躲着他的目光、放低声音说:"老柳呀,看来稿子改得确实欠妥。我想大约有三个问题,一个是我的口音问题;二是我没有考虑到你在文中有几处转韵,按一韵到底念,当然念不顺。最重要的一点,你主要是从'用'着眼,要在农村实际中有效有用,而我更多是从'读'着眼,过多拘泥于体裁、文字,太书生气了。"他的眼光慢慢柔和起来。

  《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的原稿,是秀气的钢笔字写在发灰的糙纸上。在与原稿一同寄来的给编辑的信里,柳青写道:

编辑同志:

  这篇《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是今年4月间,长安县皇甫公社的王培海等同志和胜利大队的王家斌等同志集体讨论,由我执笔编写出来的。经过全公社的社员、饲养员和干部提意见,几经修改,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起初仅仅是讨论"耕畜饲养管理公约",讨论到后来形成了写一本"三字经"的想法。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想使它起一个群众公约的作用,另一方面想使人们易于接受,便于记忆。不知道能不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现在寄给你们,希望发表出来,请有兴趣的读者同志指正。我们还想编一篇生产队经营管理的"三字经"或"千字文",因为我没有这种才能,所以一直没动手,希望有这种才能的同志在群众和干部的集体帮助下早日完成这个工作。现在发表的这个东西是抛砖引玉。

  敬礼!

  柳 青

  1962.11.28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农村草料紧缺,牲畜瘦弱,柳青想用这种通俗的文体,归纳一下喂养牲口的经验,在农村推广,以复壮牲口,提升农村生产力。

  今天,透过历史的镜头重读柳青的信和《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对柳青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更深了。

  在文章中,柳青用的是完全彻底的驻村干部和农业劳作者的身份、感情、思路和口气。柳青为了在作品中写好农村、农民,自觉地创造了、选择了这条作家驻村当农民的路子,自觉地坚持14年不改初衷。

  柳青关注和操心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切切实实的问题,表现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理论水准、思想觉悟和求真务实的勇气。联想到柳青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1979年2月1日)一文,从当时实际出发,提出陕北应该尽早休耕粮食、还林还草、多种苹果。他写道:"我自信为了人民,绝无私念,更无其他意图,因为我没有完成写作计划以外的任何目的。这个建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有错误,愿接受批评。"这就是一位党员作家的担当和勇气。作家不但是社会和心灵的书记员,也应该是社会和心灵的建设者。

  整个"三字经"的产生过程,体现了柳青虚怀以待群众、真情体恤民瘼的情怀,他不是象牙塔里的作家,而是一位深知农村、农民、农业的文化人,是一个切实工作、注重实效的人。他一再强调"饲养管理三字经"是经过群众讨论修改,又在实践中传播、检验最后形成的。而且表明以后若再搞此类东西,也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定要对农村生活有实效实绩。这和他作为文艺家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自信、坚定稍有不同,我们看到的是在群众和实践面前,他的真诚和虚怀若谷。

  柳青的来稿于1962年12月22日在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头条发表,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评论家艾克恩读了文章很受触动,他说:"可见作家为农民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并不是狭窄的,而是广阔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胡采写道:"作家柳青同志在农村,没有浮在生活之外和生活之上,而是深深置身于生活之中,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和人民一道,和革命干部一道,扛生活的担子,扛革命工作的担子。"

  1963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个"三字经"的单行本,首印38000册。殊为难得的是,单行本请到了著名书法家邓散木用毛笔书写文字内容,著名木刻家杨永青为之配图。

  …………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个甲子,《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的编辑、发表和社会影响,至今历历在目,余音不断。有时候,一段普通的经历,一不小心便成了历史,恒久地温馨着也鼓舞着后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