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小曲儿童演唱会(通渭小曲唱出普法好声音)

“悠悠万般事,法治当为先。四中全会指方向,法治建设进基层。国家宪法为根本,党的领导是核心……”一曲《普法教育进万家》唱遍了通渭县的乡镇街道和村落,活跃在当地的通渭小曲戏艺人用通渭小曲把普法教育和精准扶贫政策编进戏曲、送到乡村。

通渭县司法局在普法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普法载体,将普法教育与通渭小曲戏结合起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曲戏这一形式来进行普法教育,编唱普法小曲戏,使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观念,于点滴渗透中领悟法治精神,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增强了普法工作的实效性,有效推进法治通渭建设。

通渭县小曲儿童演唱会(通渭小曲唱出普法好声音)(1)

通渭县艺苑演出公司里琴声悠扬,小曲普法在这里激情上演。本报记者 王辉 摄

通渭县小曲儿童演唱会(通渭小曲唱出普法好声音)(2)

通渭县小曲普法在榜罗镇文峰村演出。冯最明 摄

“莫把普法来小看,人人都与法相连。法律面前都平等,违法乱纪不容情。想过去看如今,普法教育入人心。劝君遵法又守纪,心明眼亮做好人……”伴随着丝竹声响起,通渭小曲艺人王澎和路晨芳登上舞台,回环婉转的唱腔伴随着清新优美的曲调响彻天际。

12月1日,在通渭县艺苑演出公司(原通渭县曲艺社)的舞台上,一场以普法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渭小曲戏正在上演,台下座无虚席,几位年迈的观众半闭着眼睛,遍布皱纹的脸上写满陶醉。

王澎和路晨芳为通渭年轻一代小曲艺人的杰出代表。王澎自幼随祖父王岳玺学习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戏县级传承人,而路晨芳则是自幼学习秦腔,近年来专攻小曲。

而他们所属的通渭县艺苑演出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集小曲戏、影子腔、秦腔为特色的综合艺术表演团体。现有演职人员60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人员2名,在当地享有盛名的演唱人员10名,器乐伴奏人员15名。为了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第一”的号召,他们从搜集、整理、实录中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传承、保护的同时,还在创新和发展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不管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从演唱形式上作了很大突破,受到了观众的赞誉。2013年5月,在定西市文联组织的演出中获得二等奖。今年,在全定西市小曲汇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又在全县小曲调演中获得一等奖。

“在通渭,类似的演出公司有20多家。”通渭县文化馆馆长丁相宏告诉记者,通渭小曲戏是广泛流行在陇中地区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隋唐燕乐新声散佚于当地民间遗响的一部分,大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当代。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是通渭县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之一。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渭县还建成了通渭小曲戏和通渭影子腔传习所。搜集整理小曲戏剧本297本、曲牌调130个。县上扶持民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注册通渭小曲戏和皮影戏演艺公司25家,成立民间业余演出班社180个,年均演出1200余场次,特别是通渭小曲戏先后到中央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成功演出,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主题鲜明 普法教育蓬勃开展

“人生道路千万条,学法用法记心间。做人要以和为贵,凡事要以法为准。知法守纪明事理,和谐相处乐融融。”一曲唱罢,观众席上传来热烈的掌声。

“通渭小曲戏是通渭老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来源于民间,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地地道道的通渭传统文化,最容易为群众所接受。”陪同采访的定西市司法局局长高宏说。2015年,通渭县司法局尝试将普法教育与通渭小曲戏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普法主题小曲戏唱腔的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编唱普法小曲戏,为普法工作增添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色彩,很受群众欢迎。实现了寓教于乐,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真正让法律知识入心、入脑、入行,不断提升群众的法律素养。这也让通渭县的普法工作“活”了起来。

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李嘉树对于通渭县利用“通渭小曲”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的做法也是称赞不已。在他看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更易于群众接受,普法教育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将法律宣传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普法工作再没有死角、盲区。

而在今年9月2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深入定西市,就“六五”普法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时,就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普法主题小曲。王三运称赞说:“不仅旋律很优美,而且形式很活泼,内容紧贴了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紧贴了‘六五’普法工作,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普及法律知识、在春风化雨中弘扬法治精神的目的,你们所做的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据通渭县司法局局长冯最明介绍,通渭县还通过法治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紧密结合,在联系村创建“法治文化墙”、“农家书屋”、“法律图书角”等农村法治文化教育阵地300个;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挖掘通渭小曲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联系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撰写普法小曲剧本,在全县巡回演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百场巡演 法治元素融入文化生活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精准扶贫、双联工作的政策知晓率,巩固和扩大“六五”普法成果,使精准扶贫、双联和普法等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10月13日,通渭县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培训百场小曲巡演活动的通知》,决定利用通渭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县18个乡镇以精准脱贫村为重点,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培训百场小曲巡演活动。演出曲目为通渭小曲《精准扶贫政策好》《贴心人》《双联情》《情系百姓》《农家乐》《精准扶贫洒阳光》《田园赞歌》《普法教育暖人心》等新编剧目8本。

10月14日,百场小曲巡演活动启动仪式在通渭县碧玉乡岳岔村举行。活动现场彩旗飘扬,人如潮涌。在简易的舞台上, 清新优美的曲调伴随着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吸引来四邻八乡的数百名观众驻足观看。让群众乐在其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小曲演唱好听易懂,为我们送来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精准扶贫政策,还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村民们纷纷表示。

“巡回演出活动用18天时间,在18个乡镇每天演出一天、两场次,共演出36场次。”丁相宏说。期间,将13本新编小曲(戏)辑录编印成《通渭县“1 17”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培训新编小曲集》,发放到全县各乡各村。此次活动得到县委的高度重视,既是利用小曲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扩大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有益尝试,扩大了小曲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介绍,加上之前的普法教育专场演出,巡演活动目前已演出48场次。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小曲戏的唱词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很容易为群众所欢迎和接受,宣传普法教育效果很好。”现年78岁的许克俭老人说,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和精力,一直在做着这样一件事:走村串户搜集、整理通渭民间曲目。据介绍,2004 年6月,时任省文化厅厅长的马少青一行专程来通渭县马营镇考察,并指出:“马营小曲很有挖掘推广价值, 要进行包装, 突出地方艺术特色,提高艺术品位, 要组织一些省上和全国性的演出活动。 ”明确了“马营小曲”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通渭小曲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

从此,通渭村村有小曲,人人唱小曲,家家乐小曲,蔚然成风。

尤其是省委书记王三运对通渭小曲的赞扬,引起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由县文化馆牵头组织全县文艺爱好者进行剧本创作,一共创编了新编小曲演唱剧本13折,从中精选8折,在全县18个乡镇进行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小曲巡演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社会反响强烈。(来源:甘肃法制报文/本报记者 张平生 孙涛 图/本报记者 王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