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

居家期间

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摔倒磕破、做饭切手、运动扭伤

那么不小心受伤了

该怎么办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1)

图源网络

生活中常见的小伤口,包括擦伤、划伤、刺伤、咬蜇伤、轻微烧伤烫伤等。根据伤口大小、严重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生活中小磕小碰的伤口要怎么处理呢?

有哪些伤口处理误区?

哪些情况下必须去医院?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2)

图源网络

小伤口处理

1、割伤

削水果和切菜时割伤是常见的,这时要注意伤口的清洁与出血情况。流动水冲洗后碘伏消毒是必要的,没有碘伏的话就用75%酒精消毒。

冲洗最好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没有的话干净的饮用水也是可以的,对于出血少的小伤口可以创可贴贴敷。

如创伤面不好清理或血流不止,就必须到医院。深的伤口也要到医院处理,必要时进一步处理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3)

图源网络

2、擦伤

擦伤后的皮肤表面常有污垢粉尘或其他杂物,要及时冲洗干净,之后进一步消毒。如果处理后创面没有渗血且面积较小,可以不用包扎,但注意定期消毒。

3、烫伤

家里烧水做饭,经常会热水热油烫伤,面积较小我们可以及时冷水冲洗,烫伤创面一定要注意消毒,可以使用干净水或碘伏。处理后涂抹烧伤药膏。如果有水泡可不要揭掉。

如果面积较大,应及时去医院处理,牢记“冲脱泡盖送”这个口诀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4)

图源网络

▲冲:在皮肤完整的情况下,用清洁的、流动的冷水冲洗10-30分钟左右,流动的冷水可迅速带走局部热量,以降低对深部组织的伤害;

▲脱:一边冲着冷水,一边去除伤口上的衣物,如果用手无法去除,可以用剪刀剪开衣物。如果有戒指等物品,也请第一时间取下,以免后期局部手指肿胀;

▲泡:对于疼痛明显者可持续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钟,而在烧伤极早期的冲洗,能进一步散发热量,减轻烧伤程度,十分重要;

▲盖:以上几步处理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覆盖伤口,并固定,可保持伤口清洁、减少外界刺激,降低感染的概率;

▲送如果是深度烫伤,也就是局部成灰色或红褐色,甚至变黑发焦;或者是烧伤的面积比较大,请尽快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5)

图源网络

4、扭伤

一般最常见的当属脚踝部了,一般的软组织扭伤我们要记得一个时间节点,24-48小时之前应当冷敷以减轻肿胀及疼痛,之后便可以热敷以加速淤血积液的吸收,冷敷可用冰毛巾、冰块等。

另外休息睡觉时候可以适当把下肢垫高,配合红花油或膏药等的处理促进消肿。同理一些碰伤可以参照此进行处理。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6)

图源网络

伤口处理误区

1、在烫伤处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油膏物质

很多人认为牙膏有清凉散热的作用,因此在烫伤后会涂抹牙膏。但实际上,使用牙膏、油膏的处理方法,不仅会影响烧伤处热量的散发,造成感染,还会增加清理伤口的困难,并影响医生对创面的观察

2、用盐涂抹伤口

盐虽然能抑制细菌繁殖,但撒上盐后会在局部形成高渗环境,导致伤口周围组织细胞严重脱水、坏死,局部水肿加剧。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倒是可以,但也不能彻底杀菌。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7)

图源网络

3、用红/紫药水

红药水又叫“红汞”,它的主要成分是具有一定毒性的重金属汞,而且它的穿透力弱,杀菌效果有限。

紫药水又称“龙胆紫”,效果比红药水强一些,促进表皮结痂愈合的能力很强,但表皮下的细菌并没有被杀死,这会给接下来的治疗带来困难。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8)

图源网络

警惕伤口感染

1、受伤区域持续发红

伤口周围发红是愈合的标志,但是,当这种颜色持续存在或向周围区域显著扩散时,可能已感染。

2、持续疼痛

伤口有点疼很正常,但是疼痛持续或加剧,可能是伤口感染。

3、伤口化脓有异味

伤口出现化脓,注意颜色和气味,如果脓液发绿或有臭味,是标准的伤口感染症状。

急诊外伤要注意什么(这份家庭小外伤处理锦囊请收好)(9)

图源网络

4、哪些伤口需要去医院?

伤口深度1公分以上,或到了脂肪层或肌肉层,通常需要缝合。

出血量多,或压迫十分钟后仍出血。

伤口内的异物无法自行清除。

受伤后两天,伤口仍红肿,或有分泌物。

大面积或深层的烧烫伤。

人或动物的咬伤。

对于不洁或污染伤口,不确定自己何时曾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或注射超过五年以上,应尽早至医院进行清创处理,并肌注破伤风针进行被动免疫治疗。

|内容综合自:西安市中心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部、科普中国、京医通

[1].https://mp.weixin.qq.com/s/YT5b-vx9nHx_9XjPaxD0-w

[2].https://mp.weixin.qq.com/s/RKu-3--VQWh7AwqScIp29g

[3].https://mp.weixin.qq.com/s/isqcNhlevjsmF1lf96D_3A

[4].https://mp.weixin.qq.com/s/bTvrx0Mn9GG0Vlhl1_-0GQ

| 编辑:小科

| 审核:科普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