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13期:

前面提到张之洞弹劾李鸿章的海防捐,而李鸿章也没闲着,派出个盛宣怀,意图接管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打算给张香帅一点颜色看看。

虽然张之洞察觉出这背后有李鸿章的意图,但他还是委任盛宣怀管理汉阳铁厂事宜。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搞得定盛宣怀,所以他在面对辜鸿铭的担忧时讲:

“到时候收不收回,他还得随我呐!”

张之洞弹劾李鸿章,再到李鸿章算计张之洞,看起来是两个人的恩怨,其实不然,这里面还有其他势力的加入。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13期:醇亲王为什么最终被吓死,看看他和慈禧这段对话就懂了!

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1)

一、

正所谓,宁可自己无能,也千万不要犯糊涂,在海防捐这件事上,醇亲王确实是犯了糊涂。

自己能力不足,可以让手下人去办,但如果自己犯糊涂,镇不住手下的人,把握不了大方向,那么这就是愚蠢。在跟李鸿章的关系处理上面,醇亲王确实考虑不周。

慈禧太后教训醇亲王,主要批评了以下几点:

一是,修园子和筹钱的大事是交到你手上的,你肩一滑,把这么大的事全交给李鸿章了,自己图凉快。言外之意,大方向是由你醇亲王把握的,现在却被李鸿章牵着走,好处他拿,骂名你担着。

第二,也是解释第一个批评的,那就是海防捐究竟收了多少钱,李鸿章究竟拿出多少给了你,又有多少进了自己的腰包?

第三,慈禧太后直接问醇亲王:

“你心里有数吗?”

这个有数,并不仅仅是指海防捐究竟筹了多少银子,他心里有没有数?更是问醇亲王,对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对如何控制李鸿章,你心里有没有底?

之前杨角风也扒过李鸿章,他确实是高手,除了打压同僚是高手外,敛财也是高手。他当年攻下太平天国占领的上海海关后,清廷就再也不知道上海海关究竟一年能收多少银子了。

后来他更是利用北洋海军,想方设法向朝廷要钱,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李鸿章死后,留下了巨额财产,甚至达到清廷半年的财政收入(四千万两)。后来他的后代单算公开的就出了三个亿万富翁,至今还影响着舆论。

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2)

二、

醇亲王面对慈禧的质疑,哑口无言,也从侧面表明,他确实不知道李鸿章究竟弄了多少钱:

“奴才料想,李鸿章他没……这个胆子!”

但明显地,醇亲王底气不足,其实一个领导之所以能做领导,就在于他掌握的信息远远超过下级。正因为他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他才能准确地做出正确决策,才能体现领导的实力。

其实这里面打的就是信息差,个人能力再强,再会逻辑分析能力,但掌握的信息不足,他怎么跟开了天眼的领导比?

但如果一个领导掌握的信息,比不上自己的下级,那么他下达指令,必然信心不足,再领导下面的人时,就体现为底气不足了。

这一点上,慈禧太后就看得比较深,了解的信息也比醇亲王多,见醇亲王这么愚蠢,也就给他解释停了海防捐的原因:

一是海防捐本身就有问题,有损朝廷威严,俗话说就是太不像话,该停了;二是,该捐的基本也捐完了,再搞下去也没多少油水了,也到了停的时候;三是,南洋大臣张之洞都出来弹劾了,给他一个面子,朝廷也正好借坡下驴;四是,给李鸿章提个醒,让他明白,大清朝少了他这片云彩,照样能下雨。

前三句话,都是解释海防捐停的原因,第四句话,则更体现慈禧太后的未雨绸缪。实际上,随着朝中大臣一个个被李鸿章干倒,清廷最后也实在无人可用,离了他这片云彩,还真不能下雨了。

但李鸿章做到了位极人臣,享受极高权力的同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清政府最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正是因为朝中无人,这个留千古骂名的机会就落到了李鸿章头上。

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3)

三、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讲就是:

“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不能全指望李鸿章这片云彩下雨,那就得找其他的云彩,醇亲王于是提出两条建议:

“以办海军名义,一是请各地督抚认交,二是向洋人借款。”

这两条建议,慈禧太后是采纳的,但醇亲王坏就坏在自己的那张嘴上,紧接着又跟了一句:

“所以李鸿章也难哪……”

李鸿章难,醇亲王就不难,慈禧太后就不难,大清朝就不难了?

慈禧太后一口老茶没来及喝,又憋了回来:

“七爷可真是个忠厚人呐!”

这句话分量可大着去了,慈禧太后本身就防着醇亲王呢,毕竟他是光绪帝的生父。按照官场禁忌来讲,醇亲王是皇族,却跟外臣,还是汉臣的李鸿章走这么近,是何居心?

你醇亲王究竟是太后我的人,还是他李鸿章的人?

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挺微妙的,醇亲王这个人确实是忠厚老实,自己儿子做皇帝了,还不懂得这些职场禁忌,这也为后来他的凄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实醇亲王还算是谨小慎微之人,之所以慈禧此时没有怎么处理他,确实是朝廷缺人。至于恭亲王奕䜣为什么没有出现,其实他此时赋闲在家,刚刚因中法战争失败而下台。

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4)

四、

恭亲王奕䜣,对慈禧太后有功,也算是忠心耿耿,所以其死后的谥号为“恭忠亲王”。

但早在同治帝当政时期,有一次同治帝吵吵着要处死奕䜣,是奕䜣功高盖主,还是说他犯了什么死罪?

同治帝也有短暂的亲政时光,不过由于太过短暂,且滑稽重重,其并无什么功绩可讲。倒是在同治十三年,他亲政的第二年,想有所作为,开始嚷嚷着要重修圆明园。

同治帝真不愧是慈禧的亲儿子,俩人都酷爱修园子,但当时的国情是太平天国和捻军刚刚被镇压,国内急需休养生息,这时候修园子,实属不恰当。

这时候最着急的不是别人,正是恭亲王奕䜣,他又是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于是上了一封疏,提了八条建议:

“停园工、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朝、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

如果仅仅是自己上疏也就罢了,他还联合了九位大臣,其中就包括醇亲王奕譞、悙亲王奕誴……军机大臣沈桂芬、清流领袖李鸿藻。

奏折递上去,十多天没有回复,奕䜣又开始联合这九位大臣,直接进宫面见同治帝。同治帝相当生气,让朕停修圆明园也就罢了,你怎么还把朕出宫游玩的事给抖搂出来了?

“奕䜣,你欺朕年幼,跋扈弄权,和你儿子一起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莫非是逼宫不成?”

随后,同治帝竟然下令要处死奕䜣,同时也牵连到了醇亲王及其他八位大臣,幸亏慈禧太后及时派人带走了同治帝,不然,当时的情况根本无法收场。

但修圆明园这件事,绝非同治帝的一时心血来潮,这背后也有慈禧太后的想法。但毕竟当时还有慈安太后在,她不发话,慈禧太后也只得暗中咽下这口气。

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5)

恭亲王奕䜣联合九位大臣逼宫之事,却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埋下了猜忌的种子。后来同治帝驾崩后,选择醇亲王的儿子光绪帝即位,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不要觉得慈禧太后这人看起来慈祥善目的,其实骨子里对权力的渴望难以想象。

她从进宫成为咸丰帝的贵人开始,一步步爬到现在的位置,自然会想方设法消除一切威胁,别说是醇亲王了,光绪帝又怎样,最后还不是死在了她前面?

而她对醇亲王的态度变好了,并不是说她不生气了,而是因为这个醇亲王真的是蠢亲王,懒得跟他生气了:

“放心吧七爷,李鸿章的难处,我还不知道吗?等他将各督抚认交的银子和向洋人借贷之事办妥后,我会帮他一把的。”

醇亲王嘴中李鸿章的难处是难处,而慈禧太后嘴中的李鸿章难处,就不是难处了,而是好处!

事实上,也证明慈禧太后的顾虑是正确的,因为随后李鸿章办的这两件事,就真的得到了太多的好处,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下一篇再说!

慈禧对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替李鸿章开脱)(6)

所以,慈禧太后嘴中的忠厚人,其实就是说醇亲王是蠢亲王,被人家李鸿章卖了,还帮他数钱呢。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13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