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校史故事(50多年前的报纸成绩报告单)

现代快报讯1963年5月30日,“六一”儿童节前夕,《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斯霞和孩子》的文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得到广泛传播。2022年8月12日,南师附小1963级校友孙小伟向学校捐赠了这份珍贵的报纸,1963级校友董化新也捐出了自己在南师附小学习时的成绩报告单、奖状和毕业证书等资料。南师附小今年将迎来百廿校庆,这些珍贵的资料将被校方珍藏。

南师校史故事(50多年前的报纸成绩报告单)(1)

△196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斯霞和孩子》的文章

孙小伟不仅是南师附小1963级2班的校友,也是《斯霞和孩子》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时任新华社江苏分社文教组组长的记者徐文的儿子。这份报纸是他辗转多处寻到的,原想作为“传家宝”珍藏,但在看到南师附小校史馆内母亲和斯霞老师以及文章的另一名作者古平的合影后,他决定将珍贵的报纸捐赠给学校,让更多人了解这篇关于斯霞老师的报道。据了解,1963年5月,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徐文、古平的通讯《斯霞和孩子》,文章通过三个斯霞与学生的故事将斯霞的“母爱教育”进行温情呈现。196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为了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在2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报道。这篇报道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各地的报刊杂志、省级党报纷纷转载,还有许多教师慕名来到当时名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小的南师附小学习。

南师校史故事(50多年前的报纸成绩报告单)(2)

△孙小伟将报纸交到南师附小校长周卫东手中。

孙小伟将这份泛黄的报纸郑重交到南师附小校长周卫东手中。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昌亮为孙小伟校友颁发捐赠证书,李昌亮代表南师附小全体教师向孙小伟表示感谢,表示这篇文章是附小“爱的教育”思想的有力诠释,为附小传承“爱的教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让“爱的教育”有了书面材料的延续。斯霞老师的儿子孙光初看到这篇文章时,回想起当年两位记者采访母亲时的场景,采访的过程中,两位记者对母亲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度地挖掘。文章中讲述的故事体现出的“爱”,不仅限于斯老师个人,更彰显着附小老师的共同追求。这份报纸对于斯霞老师、南师附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师校史故事(50多年前的报纸成绩报告单)(3)

△1963级校友董化新捐出了自己在南师附小学习时的成绩报告单、奖状和毕业证书等资料

南师校史故事(50多年前的报纸成绩报告单)(4)

△斯霞老师的儿子孙光初

捐赠仪式在学校杜威院二楼举行,资深教师施玉洁告诉在场的年轻教师,这里正是当年斯霞老师在南师附小开始教学的地方。就在《斯霞和孩子》这篇文章发表的1963年,孙小伟进入南师附小读书,并成为斯霞老师的学生。几名1963级2班的老校友也来到现场,这里是他们启蒙的地方,他们为自己是斯霞老师的学生感到自豪。老校友董化新将自己的“学生成绩报告单”“毕业证书”等资料都捐赠给了学校。孙光初看到母亲当年为学生写的评语非常感慨。1963级的小学生入学时,他正在上大学,母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几个孩子,他常常担任助手,帮母亲抄写学生的成绩,也了解母亲的工作。在进行小学五年制试验时,没有现成的教材,母亲不仅要自己选编,还要刻钢板,非常辛苦,但她对教学的钻研让孙光初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学习攀登的攀字,斯霞老师会教学生们记住树林里有很多树枝,一只大手去攀登它。纸张的纸和抵抗的抵差别在哪里?斯霞老师会提醒大家,纸上面有一个点就脏了,所以纸没有点。

南师校史故事(50多年前的报纸成绩报告单)(5)

△青年教师发言

从教刚刚一年的南师附小青年教师张婧文说,斯霞老师是一位真正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的人,也是年轻教师努力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大家都要像斯霞老师那样,永远做一名充满童心母爱的教育人。南师附小校长周卫东,表达了对斯霞老师的怀念和对孙小伟等校友的感谢。他表示,在继承的和发扬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历程中,每一名附小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是兴校之本、立校之魂,希望附小人继续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

据了解,校友们捐赠的有关斯霞老师的珍贵资料,学校将存入斯霞纪念馆的实物展柜,让更多的校友回校看看,共同回顾温暖的童年时光。

通讯员 孙权 高晨蔚 现代快报 记者 黄艳/文 施向辉/摄

(编辑 高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