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腌肉烩菜(文苑阜平烧肉)

阜平腌肉烩菜(文苑阜平烧肉)(1)

烧肉就是烧猪肉,是老家保定阜平过年必备的食材。

在我小时,几乎家家都养猪。一头猪承载了一家人的希望,一年中最重要的口粮。从年初的小猪仔开始到年末,农家人用小麦糠、玉米皮、白菜帮,田里新鲜的草喂养它。猪享受的幸福岁月在农家的烟火中一天天长大。

乡村杀猪是件大事。猪经过宰、吹、烫、剥、开、砍、洗、煮到吃,要忙碌一整天,并且所杀猪不论大小,当天都会炖上一锅猪肉。平时聚不到一起的亲朋好友喝着酒,吃着猪肉,唠起家常。孩子们则聚在一起打打闹闹,吃肉吃到打嗝,手还在不停地往嘴巴里塞着,似乎要把这一年来肚子所受的委屈统统吃回来。

烧肉,是乡村人的智慧。没有冰箱的年代,烧好腌制是最佳的保存方法:头、蹄、肠肠肚肚卤了做成凉肉;排骨还有一小部分的肉,放入天然冰箱——平房上的篓子里,篓子里堆上从大沙河里捞回来的冰块;猪油炼成大油;剩下的肉就做成烧肉储存起来。

记得每次烧肉,爹都将肉切成手掌大小的块,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然后用特制的钩子钩上肉小心翼翼地放进花椒、八角等佐料煮沸的大铁锅里煮。同时,娘在另一口锅内放少许油,烧热后加入白糖,搅至糊状,加入煮肉的汤,炒成深红色的糖色。爹将煮好的肉一块块钩上没入糖色中,再一块块地钩出来放入油锅中烧。肉在油锅里翻动,香味连着淡淡的甜味伴随着锅里冒起的热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爹这边将烧好的肉放入瓦盆里,娘将每块都放进盐堆里打几个滚,沾一层厚厚的盐,然后依着先后顺序挨个放进缸去,最后爹将凉下来烧肉的油倒入缸里,封缸,这样保存起来的烧肉吃到冬天都不会变质。

小时候,看着锅中一块块烧肉,从一面翻到另一面,我们的眼睛紧紧盯着,期待它早点出锅。娘怕锅里的油溅出来烫到我们,在地上也给我们画出了禁止线。我们站在线外,使劲吸着鼻子,尽可能多地吸入一点烧肉的味道。

第一块烧肉终于出锅了,我们瞬间就将盛肉的盆包围了,弟弟向着烧肉深深吸了一下鼻子,喃喃自语:“真香。”。妹妹左顾右盼,手却向着烧肉悄悄地伸了出去,想从烧肉上揪一块下来。娘早就看穿了我们的小心思,不动声色地用筷子将瘦肉撕下来一块,又分成三小块,说等稍凉一下再吃。弟弟迅速抓起一块,像抓起刚出锅的热粟子,从这手倒到那手,嘴里“呼呼”地吹着烧肉,也不放下。随即弟弟看看这块,又看向那块,比大小,正犹豫间,第一块已经被妹妹抓在了手里,并迅速地塞进了嘴巴里。弟弟开始耍赖,不依不饶。娘又撕了一点瘦肉给弟弟,才算了事。

烧肉,是乡村炖菜的必备食材。我一直觉得乡村的炖菜是因为有了烧肉才诞生的。在铁锅里放水,将土豆、萝卜干、白菜、豆腐叠罗汉一样地依次放入锅中,再放入烧肉,佐料,锅里各种食材融为一体,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乡村的饭菜很简单,菜不用碟盛,用盆,而且是大盆。菜不论多少,一个盆端到饭桌中间,外围几个大海碗,几双筷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现在回家,娘仍会用烧肉给我们做菜。肥一些的烧肉先入锅,压出香味与油,再把瘦肉放入。菜也变得丰富起来,芹菜、蘑菇、茭白这些自家地里没有的,娘用烧肉炒出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来。饭桌上,精致的盘子里有肉有菜有肠;锅里有白米饭和馒头;用小碗盛饭。但我依然喜欢用家里的大海碗,依然喜欢吃娘用烧肉做的大炖菜。

烧肉,如今是乡村的一道传统美食。虽然现在家家杀猪的热闹景象已成为了历史,但是烧肉还在继续,承载着乡村记忆的大烩菜还在继续。烧肉不仅自己增了色,也给乡村的人们增了色。以前自家都不够吃的烧肉,也由于家乡的变化走出了大山,变成了新时代的网红食品,作为阜平特有的美食,烧肉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数九的腊月天里,烧肉在切、泡、煮、烧、腌中,年复一年地聚集着乡村的烟火,带着乡村的温度,在人们的舌尖上传承。而一家人的温馨与欢乐也沉浸在烧肉中,弥漫在我的心间。(文/摄 刘新叶 《绿色中国》2021.5B)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