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用一个字怎么形容(九月九风吹满天啸)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菊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这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写下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这里咱们姑且把诗人想要借此表达的心境放在一边不说,只把诗人的诗句作为引子,说一说民间谚语“九月九,风吹满天啸”究竟是什么意思?其中的“啸”字是不是在形容风声?

九月用一个字怎么形容(九月九风吹满天啸)(1)

为了更好地把问题解释清楚,在这里,咱们首先了解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出典于《史记·项羽本纪》,说的是公元前190年秦末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在了垓下。项羽夜间听见围困他的四周的汉军军营中不断传出歌声,并且都是他们楚地流行的。听到“四面楚歌”的项羽心中大惊,一度怀疑楚地似乎早已被汉军所占领。

“四面楚歌”中,知道大势已去的项羽面对他所爱的美人虞姬和曾经随其征战的坐骑,不禁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陪侍在项羽旁边的虞姬,听完项羽的悲歌便因此自杀了。此情此景下的项羽也不禁怆然泪下,不久也因为无法挽回自己的败局自刎而死。

九月用一个字怎么形容(九月九风吹满天啸)(2)

关于“四面楚歌”中西楚霸王项羽所听到的自汉军军营中传出的楚地歌谣,一说是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另一说是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反正结果都是汉军配合着笛声或箫声,高唱着楚歌,涣散了项羽手里楚军将士的战斗士气。

谚语“九月九,风吹满天啸”中的“啸”字,是一个形声字,从“口”和“肃”声,其本义是撮口作声,打口哨。而“啸”字在“九月九,风吹满天啸”这句谚语当中,也并不是在形容什么风声。而是在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被人们放飞在空中的风筝上敷着的竹笛,被风吹到之后,会发出清脆悦耳、绵延不绝的竹笛之声。

咱们国家制作风筝的历史据说已有2400多年,风筝在古时候被称为“鹞”,北方人习惯叫作“鸢”,风筝早先的中文名就是“木鸢”。

九月用一个字怎么形容(九月九风吹满天啸)(3)

风筝起源于咱们中国,而咱们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制作的。相传,春秋时期东周哲学家、鲁班的师傅墨翟,曾耗时三年用木头制作了一只可以飞翔的木鸟。墨翟制作的哪只木鸟便是风筝最早的雏形。

当然也有说法是,最早能够飞升到空中的“木鸢”是由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的鲁班花了三年的功夫所造。还说当初实验的时候,鲁班制作的“木鸢”整整飞翔了三天三夜也才落了下来。

咱们中国古时候,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放风筝的习惯。而“风筝”之名古书中记载的由来是,五代靖康时的云骑第六指挥李郑曾於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风筝在古代被用于军事上的案例不少,除了“四面楚歌”哪一经典之外,还有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和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也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息给传递出去的。

九月用一个字怎么形容(九月九风吹满天啸)(4)

谚语“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形容的是过去重阳期间风筝满天飞,敷在风筝上的竹笛在受到风吹之后,不断发出此起彼伏的类似于人“撮口,打口哨”的声音。

九九重阳前后,正是金秋秋高气爽的时候,至今台湾和广东、闽南地区的不少民众仍然还保留着重阳节要“放风筝”的传统民俗习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