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禹取得了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地位以后,表面上虚应故事,“举皋陶而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但这时皋陶与益的被荐举,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征得各议事会成员,诸如“四岳”等人的意见,再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考验、观察了。在禹举荐益的同时,“而以启为吏”,实际在大力培植自己儿子的势力,因“而势重尽在启也”。

一、从五帝到三王

禹死后,“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而禹在长期治水和进行的掠夺战争中,所形成的权威,以及搜取的大量财富和奴隶,使他的家族成为氏族部落显贵中的最强大者。“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白:‘吾君帝禹之子也’。”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1)

禹子启把部落联盟议事会抛在一边,直接夺取了最高权位,“是为夏后帝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夏王朝正式建立了。

启建立夏王朝以后,我国历史由“五帝”时期进入了“三王”时期。

“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虽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最高首领,他为启建立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国家奠定了基础。《史记·夏本纪》在叙述禹、启的史迹时,称禹为“帝禹”;而启在建立夏朝前,只是称为“启”。但在他夺取最高权位以后,便称之为“夏后帝启”了。这也说明了是启实现了“家天下”的巨大变革。

夏后帝启“即天子位”,受到了维护传统的氏族显贵的激烈反对。《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益以部落联盟最高权位的“法定”继任者身份与夏启夺权行径进行较量,结果战败被杀。但斗争并没有结束,连与启同姓的氏族显贵对启篡夺联盟的最高权位也不赞成。“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启取得胜利,“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从而使新建立的奴隶制夏王朝立住了脚跟。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2)

《淮南子·齐俗训》说,“昔有扈氏为义而王,知义而不知宜也”。部落联盟是氏族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组织形式。氏族制度的灭亡和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建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有扈氏成了灭亡的氏族制度的殉道者。

启在僭取和反僭取部落联盟酋领职位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并成为“夏后帝启”,建立了以姒姓家族为中心的世袭奴隶主阶级专政国家——夏王朝,标志着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向与民众相对立的“公共权力”的深刻转变。其后,历“太康失国”,直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一二百年的反复较量,夏朝才巩固下来。

二、夏代王为何叫“后”

《国语·周语上》引《夏书》说:“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夏代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一雌死,潜以食夏后。夏后飨之”。夏后就是夏王,“夏后某”就是夏王某人。如《左传》哀公元年的“灭夏后相”,僖公二十三年的“夏后皋之墓也”,后相和后皋就是夏王的名字。《说文》云:“后,继体君也”。虽然后字保存古义,但为后起的假借字,“毓”当为本字。

商代甲骨文用毓为后,常有“上甲至于多毓(即后)”用语,即上甲至于多位王的集称。毓字字形,为女人生子,“毓”由最初表示生育的本意引申为奴隶制的君主。在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年长而有威望的“毓(即后)”,自然就是氏族的女性首领。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3)

随着女权的倾覆和父权的确立“毓”作为氏族首领的名称仍然传流下来,但内容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即“毓(即后)”都由男子担任,如后稷、后羿等等,成了管理父系氏族公社首领的专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袭用了“后”的称号,但这时期的“后”已失去了氏族的民主精神,成为专制的世袭君主。商代的奴隶主贵族最高统治者称“王”也称“后”。

《尚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后就是商成汤。《盘庚》里称商先王为“先后”,甲骨文中商最高统治者王、后同用。因此,夏代的“后”,和商、周最高统治者称“王”是一样的。所以后世史书上把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称为“三王”时期,是很有根据的。

三、夏代“后”的地位

夏朝的君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王权与神权结合起来。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部落的融合和阶级的分化,由崇拜多神逐渐出现了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天”。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4)

《墨子·非攻》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作为我国部落联盟时期最后一位军事酋长的禹,在征伐三苗时,就是打着“天”的旗号的。启夺得君后的最高位置,并在夏后氏家族内世代相传,是“君权神授”,即“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完全是上天的安排。夏启就是把与有扈氏的战争,说成是“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的。因此,夏朝君后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说成是在贯彻“天”的意志,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相传为夏都斟寻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两座宫殿基址,一号宫殿基址呈正方形,基址中部偏北有一处长方形台基,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还有二个支撑殿堂四檐的小柱穴。学者们根据柱穴排列情况,为我们复原了一-座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的“四阿重屋”式宫殿。殿前为5000平方米的广庭。

而在大殿、广庭周围有一周一面坡(或两面坡)的廊庞建筑。大门在南墙中部,二座闱门设在东北角;二号宫殿在一号宫殿东北100米左右;大殿建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台基上。台基四周有一圈柱穴,柱穴内又有三间木骨墙房屋。二号宫殿周围也有墙、廊庞式建筑。大门在南墙偏东处,两侧建有塾。庭院东北部和东廊下还发现了陶质排水管母。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5)

二里头遗址的四阿重屋式宫殿,是夏王和他的大臣们活动的场所,也是夏朝国家机器的运转中心。夏朝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平民和奴隶的统治决策和镇压措施,以及对方国的征伐等重大事情,就是在这里决定的。二里头遗址巨大的宫殿、宽阔的庭院和围廊等组成的建筑,适与其它夏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型半地穴式、地面及窑洞式住房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高耸而威严的宫殿,是夏朝君后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夏朝王族称“夏后氏”。“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杼能率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夏朝王族不仅以自己是出自禹后,而且一直上溯到更为古远的黄帝。而“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增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左传》、《系本》都为斟灌氏)”等。

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它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而一些原与夏部落结盟的氏族部落首领,已蜕化为家族奴隶制部落王国的君主。他们慑于有扈氏的灭亡,早已服从了夏王朝的统治。“天下咸朝”,承认夏王朝的天下共主地位并与夏朝结成松散的联盟,成为夏朝的异姓侯伯。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的历史名字叫啥(夏代的王居然叫)(6)

从禹开始至夏桀被商朝灭亡,王位在夏后氏家族内传了14世、17王,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