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文阅读的思考(李祖文关于群文阅读)

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冷思考

李祖文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正在掀起一股新的教学风潮,本文尝试从其概念追溯、教学理念再思考以及从“教学”与“课程”之间的辨析三个角度阐释对其的认识。期望透过首倡者赵镜中先生的定义厘清“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并将其逐步放回到统整课程的角度进行考量。并通过“选择、建构以及注重学习过程”等元素辨析教学案例,从而从“群文阅读”课程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观照“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群文阅读 统整课程 群文阅读课程

群文阅读,是一个最近一两年兴起的开始风靡小语届的风潮,但是对于目前呈现出的各种论述与精彩纷呈的教学形式,有必要做一些冷静的思考与反思。

一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追溯与辨析

不管是作为群体研究团体的重庆树人研究院,还是作为个人研究特色的以浙江蒋军晶老师为代表的其他研究团队,都会将群文阅读的起源指向于前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可见,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很短暂的概念。但是因为都将这种概念的起源指向于这么一段话语,我们有必要将这段话语与现实中的“群文阅读”教学做一辨析。

(三)小组讨论分享,完善认知。

1.小组内同学相互分享,相互倾听记录。

2.自我完善工作纸(1)。

3.小组统一认识,指定一名同学汇报,要求:综合小组的意见,以“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口吻汇报,谢绝“我的探究结果是……”口吻汇报。

(四)班级交流,丰富认知。

1.每组派一名或者两名孩子面向班级汇报。

2.每组同学集体完成工作纸(2),要求孩子学会聆听记录。

五篇幻想小说,我们选择了一篇来阅读与探究,到底其他几篇小说又有什么样的“神奇”呢?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分享,同时我们也试着将同学的分享有选择地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关于群文阅读的思考(李祖文关于群文阅读)(1)

3.特别指名某个小组最后展示工作纸(2)。

(五)总结梳理,升华认知。

1.梳理对“神奇”的认知,再次利用开课所用童诗,完成工作纸(3)。

了解了这么多的“神奇”,你对“神奇”有了什么样的想法?有没有什么别的创意,或者你觉得可以让什么事物也“神奇”起来?写一写。

2.学生交流分享。

3.教师回顾孩子的学习历程,总结梳理。

这是比较常见的单节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内涵价值上,它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自主选择、自主建构以及注重学习过程”等元素。

作为“群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案例

作为课程性质的“群文阅读”,从形态组成上是一节节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同样也体现“群文阅读”的诸多要素:选择、建构以及过程关注。只是“选择”的面更广,“建构”的过程更长,坡度更为平缓,“过程关注”更加注重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表现。一节节的“群文阅读”教学课之间是在一个大的议题下逐步螺旋上升的建构过程。文本的使用既会出现重复使用的状态,也会出现不断添加的状态。试以五年级上学期“聚焦说明文”专题为例:

教学步骤:

1.让学生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自行习作,要求是:文章中不可以出现所写物品的名称,但没有字数的要求。

2.拿自己的习作与同学交流,交流焦点:猜猜同学的文章介绍的物品是什么?

3. 迷你课:课本上的四篇文章分别写的都是什么?它们所独到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看到某些文字介绍,就一定可以断定这是某种物品。

4. 学习焦点: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写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文章不能让我们知道?还欠缺什么?

5.试着修正自己的文章:我的文章中物品的特点是否是独特的?是否可以让同学读完后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物品?

【说明】这里选用的文本是教材文本《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和学生的第一次习作共计五个文本为群文阅读的文本。议题则是“事物的特点”。

6.迷你课:说明方法的讲解(工作纸出示练习与知识点)。

7.拿自己的习作与课本上的文章共同迁移:我写的物品以及课本中的文章分别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将相关句子以及运用的说明方法整理到工作纸上。

8.拿自己的习作与课本上的文章对比:哪些说明方法你也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没有用到?我的文章是可以用到这些说明方法?

9.利用所学到的新的说明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文章。

【说明】这里选用的文本仍然是教材文本《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和学生的第二次习作共计五个文本为群文阅读的文本。议题则是“聚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0.与同学交流,思考:我从同学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是我从同学那里借鉴到了什么?

11.再次修正自己的文章。

【说明】这里选用的文本则变更为小组内同学的每篇习作。议题则回到大议题“聚焦说明文”。

两个案例比较,作为“群文阅读”课程理念的案例似乎更贴近教学的实际,与实际教学的关联更大,考量学生的需求更细致,教师在使用角度而言,顾虑会更少,因为这是一种基于教材基础上的新型课程。

或许是我才疏学浅,也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文中观点与事例列举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因为“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一切都皆有可能。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福田区园岭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