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感悟心情(读书日有感)

随笔1读书日有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读书日感悟心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日感悟心情(读书日有感)

读书日感悟心情

随笔1

读书日有感

黄一心

“世界读书日” (4.23) 刚刚过去。很多人说读书是人生第一大乐趣。

我也喜欢读书,但却以为如果能写书则更好。国外有人说过,一个学术界人士,一生至少要出一本书。1950年代批判丁玲时,其重要的一条罪状是倡导“一本书主义”,说是诱导坏了青年,青年人只应该做一只“螺丝钉”。但我想想写书还是利大于弊,对社会可能有些贡献,至少也没有大的坏处。如果受到批评,这在国外也是常见的事,作者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少数人可能被打成右派,受牢狱之灾,但1980年代丁玲等还是平反了!

我幼时的梦想便是出一本或几本书。现在想起来,作为一个学者,不出一本书实在也不好意思。1980年代初,我去上海市图书馆查阅资料,按作者姓氏索引检索,我工作的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年轻时就已经出过几本专业书了。例如肖荣炜所长、杨存性副所长、何尚英副所长等,在1950年代,仅二、三十岁时就出版过介绍血吸虫病防治,钉螺生物学特征以及杀灭钉螺等的小册子,定价几角,有的仅0.05元、0.08元。后来他们都卓有成就,杨所长还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过4年,对全球寄生虫病防治做出贡献。

不是专家能不能写书?前几年一位朋友,是无锡市某中学的美术老师,送我一本他著作的《胡文伟市井风俗画》,其中有“惠山泥人店”、荣巷老街“箍桶匠铺”等,无锡诸多乡土风俗跃然纸上;大女儿的一位同学是张家港梁丰中学的生物学老师,教学之余参与撰写介绍苏州地区植物的系列丛书。所以本人以为读书如有余力,实在应该动动笔。

工作时我出过几本专业书,退休了,精力差了,但是还想写些东西。今年初,199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勒诺尔·曼德森(Lenore Manderson)发来一本她主编的书,是2021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出版社刚出版的,书名译成中文是《病毒载量: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性人类学研究报告》。我阅后觉得很好。于是,拟将其译成中文。早上5时便起床,每天译2页,乐此不疲。估计年底能够译完,希望筹到经费能够出版。

1970年代我硕士研究生导师周家修曾送我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望我努力学习、自勉。2011年周老师曾被授予“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如今她已100周岁了!孔子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