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

民间传说中,月宫里有一株高五百丈的桂花树。每年中秋来临,金桂成熟,黄花飘香,象征着人世间的美满团圆。可是,南宋辛弃疾却在中秋节作了一首词,想要砍掉这一株桂花树。

人间处处张灯结彩,辛弃疾却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因为他心中的宿愿尚未达成,所以禁不住要借神话表达内心的诉求。

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1)

他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说要“斫去桂婆娑”,事实上他想要砍掉的不是桂花树,而是那些阻碍他达成愿望的事和人。

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词作意译:中秋的明月照到湖面上,泛起一层金色的波光,好像一面铜镜被重新打磨。我端起一杯酒,敬月宫里的嫦娥:白发又增多了,这是在欺负我?我想乘风飞万里,直达广寒宫,再俯瞰这山河。砍掉那一株桂花树,让洒向人间的清辉更多。

公元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此时距离他南归,已经十二年。当年他归来南宋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然而,南宋的统治者只想偏安一隅,得过且过。其间他屡次上书请求北伐,奏章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

一恍十几年过去,眼看着三十四岁的他把头发都熬白了,志向还是没有达成。别人看到月亮倒映在湖面上,感受到的是佳节喜庆的气氛,他感受到的却是岁月蹉跎。

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2)

李白作《渡荆门送别》中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天镜”,就是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辛弃疾借了这个比喻,他说:月亮这面镜子,又被人打磨一新。言下之意仿佛在怪罪:“是谁这么多事,又把月亮磨新了呢?”那自然是月中的嫦娥。

嫦娥啊嫦娥,你呆在广寒宫里是太无聊了吗?你为什么这么快又把明月擦亮了?害得我白白又老了一岁。你这不是瞎折腾吗!于是,辛弃疾假装端起一杯酒敬嫦娥。他说:你看,我的白头发又添了许多。你是不是故意来欺负我?

直到这个时候,辛弃疾还只是感叹流年易逝,发一下牢骚。可是到了下半阙,那个不服输的辛弃疾又回来了。他觉得这个嫦娥对自己也太不客气,因此自己也不需要和她客气。于是他借着幻想的翅膀,乘长风万里,直达九重天。

他不请自来,飞到广寒宫中,随意俯瞰脚底山河,结果被眼前那一株桂花树挡住视线。于是他毫不客气地夺过吴刚的斧头,一斧子就把桂花树砍翻在地。刹那间,月亮的清辉,洒遍人间的每一处角落。

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3)

你以为他砍倒的只是那婆娑的桂花树吗?其实那是反对他北伐收复中原的奸佞小人。“砍倒”那些障碍,就可以见到一个清明的世界了。这才是:人间有正义,清气满乾坤!

二、“斫去桂婆娑”的隐喻

辛弃疾词中的“桂婆娑”象征着什么,历来有一定的争议。

清代人周济编写《宋四家词选》时提到,在前代有一部分人认为:“桂婆娑”指的是“秦桧”。明指桂花树,实指桧树。不过,事实上辛弃疾比秦桧晚生许多年。他十五岁时,秦桧已经不在了,所以他词中的“桂婆娑”应该不是指秦桧。

除了这一首《太常引》的中秋词,辛弃疾另有两首以《满江红》为题的中秋词,同样迫切地表达了要为月亮去除遮蔽的愿望。

比如他在《满江红·美景良辰》中说:“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在《满江红·快上西楼》中则说: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4)

辛弃疾的词里面,明月象征的是朗朗乾坤的正义,是他北伐收复中原的志向。而这一轮明月,却始终被桂花树和浮云遮挡着。这些东西,代表的其实是反对北伐的南宋奸臣和金人。

所以在《太常引》中,辛弃疾必须夺过吴刚手中的斧子,砍掉桂花树。但是那桂花树高五百丈,吴刚砍了亿万年也不能动它分毫,根本没有结局。

提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吴刚伐桂的神话。相传吴刚是一个修道之人,犯了错误被天帝惩罚去砍倒桂花树。可是这一株桂花树高达五百丈,可想而知树干是异常粗壮的,很难被砍倒。

不仅如此,这一株桂花树还有自愈的能力。吴刚一斧头下去,刚刚砍开了一道裂痕,桂花树很快就愈合了。砍不倒桂花树,吴刚就要永远被困囚在月宫中当奴隶。所以亿万年来,他一直在那里不停地砍啊砍。

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5)

吴刚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英雄西西弗,两者的区别不过是后者把砍树换成了推石头。因为月亮宫中有美丽的嫦娥和可爱的玉兔,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吴刚的个人悲剧。而现实中的辛弃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辛弃疾满腔的爱国之情,促使他不顾一切从金国回归南宋。他必须像砍桂花树一样,砍倒一切北伐的障碍物。可是这种阻力非常巨大,它在朝中盘根错节,你斩断了它一枝,它还有“自愈”的能力。

因为那些奸佞之辈往往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沾亲带故。你好不容易除掉一下,又上来了一群。最可怕的还不是他们这个群体的高大、粗壮与自愈能力。最可怕的是,他们也会像月桂一样,不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来迷惑人。

中国的北方是苦寒之地,不如江南富足。当初宋室南渡,世家财主们都迁到了南边。他们觉得守着江南就可以继续过纸醉金迷的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收复中原呢?所以当时在南宋朝廷中,像辛弃疾一样坚持北伐的臣子就渐渐变得势单力微了。

辛弃疾悲壮豪放(辛弃疾果真与众不同)(6)

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砍着那些“桂花树”,明知道没有结果,可是他的使命感就和天帝的旨意一样,不容他退缩。

结语

一个人假如心中一直惦记着一件事,不管他做什么事,都会自动朝那件事情去展开联想。

北伐收复中原,是辛弃疾一生中最大的执念。所以别人过中秋节会借着诗词表达相思之情,他则借此作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他并不是看不惯中秋神话,才想砍倒飘香的桂花树,他这是要砍倒人间那些伪装成桂花树的污浊之物。还天地以朗朗乾坤和风清气正,让中原和江南的人们,在佳节里得到真正的团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