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万权啥时候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旧部两次被韩先楚全歼)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中有这么一段戏,在长春国民党60军军长的住处,曾泽生与旧部属潘朔端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常万权啥时候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万权啥时候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旧部两次被韩先楚全歼)

常万权啥时候参加过自卫反击战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中有这么一段戏,在长春国民党60军军长的住处,曾泽生与旧部属潘朔端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谈。

其时,60军长曾泽生一脸气愤地对潘朔端说:“你这个混蛋,知不知道,你的投诚在60军内部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认为你是背叛了滇军,是滇贼,恨不得杀了你而后快。”

被称作“滇贼”的潘朔端恳切地回道:“军长,我知道我这次过来是九死一生,但是为了父老乡亲子弟,我必须冒风险来劝您。”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曾泽生会骂潘朔端背叛了滇军,且要杀之而后快?这里面是另有隐情,且听我慢慢说来。

60军是来自云南的地方派系部队,所以被称为滇军,是由云南都督唐继尧一手创建,抗战时经过改编,下辖182师、184师,后来又加入了暂编21师、52师(中间经过几次编制调整,但184师基本上一直隶属于60军)。

时任军长曾泽生是云南讲武堂出身,一直在60军服役,从184师的连长干起,当过184师的团长、副师长、师长,抗战胜利后升任60军军长,184师可以说是他有着深厚感情的老部队,而潘朔端就是接任他的184师师长之职,是其老部下。60军曾在抗日战场上表现英勇,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崇阳之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诸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抗击日军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它毕竟是滇军,非蒋介石嫡系部队,一直在蒋那里不大受待见,长期只给它一个丙类军的待遇(60军很长时间只有两个师的编制)。

曾泽生早期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他出生在云南一个大家族,但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改嫁小叔子,因此在家族内很没有地位,备受歧视冷落),曾一度与腐化堕落的国民党官场格格不入,日子过的很清贫。后来遭遇了几次挫折之后,也就没了脾气,在国民党这个大染缸里不再刻意去表现“廉洁自律”,开始忍气吞声,走中庸之道,逐渐成为一个惟命是从、埋头干事的“老实人”。这虽然让他自己家里的生活有了起色,但还是改变不了60军杂牌军的命运。

抗战胜利后,60军被直接调往东北参加内战。蒋介石是既想拿他们当炮灰又对他们不信任,60军到东北后被无形分割,所辖3个师(182、184和暂编21师)被分散配置到东北各地,相互之间难以照应,而军部远在吉林,军长曾泽生手里只剩下军属分队和工兵营,指挥上鞭长莫及,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旧部184师被分配在辽东的鞍山、海城地区,其中551团驻防鞍山,师部和552团驻扎海城,550团分散驻守营口及其附近的大石桥,部队成一条直线零散部署在中长铁路的南端,承担南满交通枢纽的守备任务。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副司令的韩先楚,敏锐地看出184师战略位置上的孤立。于是在1946年5月下旬,指挥四纵发起了鞍海战役,先是消灭了鞍山的551团,然后又将海城的184师师部和552团重重包围。正在北满指挥作战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紧急调派新一军和60军182师南下增援,但孙立人领导的新一军是蒋军嫡系,一贯看不起杂牌的滇军,接到命令后行动迟缓。曾泽生则是心急如焚,无论如何不能眼睁睁看着老部队全军覆没,拼命带着182师两个团赶过来试图营救。但被我四纵11旅两个团牢牢阻击在沙河地区,不能寸进。不久,绝望中的184师师长潘朔端只好率部在海城起义,投靠了解放军,也成就了我军在东北战场上迫使国民党一个建制师起义的先河。随后,四纵又在大石桥从容歼灭了550团大部,184师刚到东北战场不到一个月即被全歼。曾泽生无奈地仰天长叹,对国民党嫡系部队见死不救的态度心生气愤,对蒋介石意图利用内战消除异己的行为感到心寒,也为以后在长春率部起义埋下了伏笔。

1947年,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60军接连遭受重创。5月,重组的184师在梅河口再次被韩先楚率领部队全歼。6月,六纵在吉昌镇附近,将由海龙北撤的暂编第21师大部歼灭,全师剩下不到一个团。至此,经过与民主联军的几次交手,60军仅剩下182师硕果仅存,实力消耗大半,可谓损失惨重。1948年3月,东北国共力量逆转,曾泽生率部撤出吉林退往长春,东野当即兵临城下,将60军残部和郑洞国的新七军结结实实地围困在长春孤城内。

为了减少伤亡,保护城市,我解放军对围困在长春的敌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争取和平解放,这才出现了《大决战》中,已投靠我军的潘朔端化装深入长春劝降曾泽生的一幕。为了争取60军曾泽生的起义,我党可没少做工作。除了电视里演的潘朔端亲身劝说,朱德朱老总还以滇军旧僚的身份,亲自给曾泽生写信,情真意切地劝他站在人民一边。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也专门成立了滇军工作委员会,负责在滇军内部开展政治劝降工作。东北局还派中共党员刘浩到暂编21师师长陇耀身边进行游说,并通过他来影响曾泽生。

经过我党各层次、多形式的大量工作,曾经历无数痛楚、初心未泯的曾泽生终于幡然醒悟,他认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为长春的百姓计,为60军全体官兵的前途计,必须举起义旗,与蒋介石割裂,向人民赎罪,奔向光明的未来。”他毅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于1948年10月16日率182师、暂编21师约2.6万人在长春通电起义。

起义后看到我党对60军一视同仁,曾泽生碰到潘朔端时由衷地说:“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早知道就应该跟着一起起义好了,你也不等等我?”

起义的同时,他还不忘致信长春守军总司令郑洞国:“为使长春军民不致无谓牺牲,地方不因战火而糜烂,望桂庭即反躬自省,断然起义,共襄义举,则国家幸甚,地方幸甚。”

60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曾泽生仍担任军长,旧部人员基本没动。按照我军的惯例,60军在龙台县接受了政治整训,与在济南起义的原国民党96军军长吴化文不同,曾泽生的改变比较彻底。毛泽东曾致电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说:“根据曾泽生最近各种表现看,较吴化文要好,你们应对他其所部采取欢迎帮助的态度,云南军队被迫来东北作战,又在长春受了苦楚,可能改造成为较好的部队。”

改造过程也经历一些小波折,当时的整训改造的主要内容是“控诉旧军队、旧社会”和“进行自我批评”。中下层的官兵还好,“控诉”得撕心裂肺。上层军官大多涉及到“自我揭露”以前错误,虽然说了属于历史问题,不会再追究,但毕竟好面子,拉不下脸来,轻易不愿意当众说出自己以前犯下的“罪恶”。作为全军最高领导的曾泽生尤其难受,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非常尴尬。于是,他就以风湿性关节炎复发为由,跑到辽宁五龙背温泉疗养院躲了起来。结果,这一“疗养”反倒大彻大悟,思想彻底转变过来。在疗养院,他静下心来通读了大量马列书籍和毛泽东理论著作,期间还定计划、做笔记、记日记,不久即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思想上有了全新的认识。1949年5月,当部队即将南下参加解放战争时,他回到了部队,在为连以上干部讲话时已经可以滔滔不绝的引用马恩列斯毛理论。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此时肚子里倒充实了共产党的“满腹经纶”,甚至都可以“现场说法”,慷慨陈词了,可见我党政治思想工具的威力有多么强大。

经过整编改造的50军面貌焕然一新,随即跟随四野南下,先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等多个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50军编入13兵团,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战。

到了朝鲜后,已任志愿军副司令的老对手韩先楚,曾到50军指导作战,会见了曾泽生。此时两人早已一笑泯恩仇,曾泽生开玩笑似的对韩先楚说:“韩司令,当年你可是把我们打得好惨啊!”

爽朗的韩先楚也是哈哈一笑,说:“曾军长,那时候立场不同,如今你我同为志愿军,就要团结一心,密切配合,携手保家卫国,消灭韩伪军,打败美帝国!”

“韩司令说得好,你就等着瞧吧,我军早已今非昔比!”曾泽生坚定有力地回应道。

两人言出必诺,50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辉煌战绩,分别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皇家重型坦克营,并第一个攻进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阻击了美军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的休整、补充和集结,为实施后续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韩先楚更是在志司为彭老总献计献策、殚精竭虑,还在战场上四处奔波,亲临多个前线指挥所指导作战,曾坐镇38军,在第二次战役时指挥打出“万岁军”的美誉,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开国授衔,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韩先楚则被授予上将军衔,两名昔日的对手同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高级将领。

1954年5月,第50军从朝鲜凯旋回国,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曾泽生。见毛主席之前,曾泽生心生兴奋、备受鼓舞,没想到败军之将还能得到毛主席的面见。见了毛主席后,曾泽生真诚地说出一个一直留存心间的心愿:“主席,我想申请加入共产党,不知行不行?”

毛主席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泽生同志想入党,这说明你已经有了很好的觉悟!不过……”

毛老人家的语气一停顿,曾泽生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心想:“我这书读得还是太少?仍然不够格?还是仗打得不够好?或者历史反思不彻底,终究不能容我?”

看着曾泽生紧张的表情,毛主席笑得更厉害,幽默地说道:“你有一个更大的党哦,那就是无党派!在那里你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国家的统一事业发挥力量!泽生同志,你觉得如何啊?”

曾泽生恍然大悟,心中立刻充满了使命感,连连点头欣然同意了主席的建议。

从那以后,曾泽生逢人就说:“毛主席对我说了,不入党比入党作用大!”从此,他将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并望眼欲穿地希望祖国尽快统一,从而实现自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

1973年2月22日,曾泽生将军因病逝世,享年71岁。叶剑英、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给曾泽生将军以很高的评价。但一生坎坷,经历传奇的将军还是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死后未能披上一面党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