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律图示(联律通则解读)

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联律图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联律图示(联律通则解读)

三联律图示

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下面是解读〈联律通则〉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再如曹植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唐诗: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三、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联的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后面有关内容里将详细解读。

四、楹联文体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范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即要有时代性,要敢于创新,又不能有悖于传统体范。

以上四条是对《联律通则》引言的解读,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下面就结合第一章基本规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一言:墨==泉

二言:花好=

月圆

三言:书锦绣

绘宏图

四言:风梳碧柳;

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

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

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即词性一致]的问题,还有不少诗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

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

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 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指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

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

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 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 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所以大家在创作对联时,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天文对天文或地理,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咱们说说词性,认真记!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1.名词对名词 :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叔叔、汉族、作者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己丑、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名词对名词: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高天悬日月;

深水映春秋。

长空携丽日;

大地落祥云。

在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可见一斑。

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

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 “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

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2.动词对动词 :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同的小类相对,动词对动词: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如: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两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 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两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3.形容词对形容词:

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形容词对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

如 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 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 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两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再如: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都是巧用形容词的好对。

4.数量词对数量词:

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等;

有概数词: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词: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如,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 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如: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5.代词对代词:

代词: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

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 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 联句以疑问式处理, 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慨。

又如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二、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副词对副词:

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

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长沙天心阁联)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 纵观全联,两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两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成都杜甫草堂联)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这里强调的是副词对副词。又如:

2.介词对介词: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请看周恩来写的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与”、“自”两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两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3.连词对连词:

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 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感染力。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谁解析一下此联,并说出连词及其作用?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 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这里“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4.助词对助词:

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

又如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5.拟声词对拟声词:

拟声词: 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6.叹词对叹词:

叹词: 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古有噫、吁、嗟、唉、呜呼等。有关词性相对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 ,其实,虚词在对联中是可很宽泛的 ,只要虚词相对即可,不必太过拘泥。(对好名词、动词、形容词就好。)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 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峨媚山圣积寺联)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杭州龙井园联)

勤劳门第春来早;和睦人家燕去迟。(春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贵州甲秀楼联)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对应,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

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 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 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二一”。 “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

青山不语花含笑;碧树红楼幸福家。

这幅联结构对吗?此联句型结构不对仗,不能成联。如进行改动,则成联: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再如: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句法结构:“月斜”主谓,“风散”主谓;“诗梦瘦”主谓,“墨花香”主谓。合起来是个大的主谓宾结构。

但此条规则一出,争议颇多,李成森先生曾发表《结构对应不宜作为联律——给中楹会领导的一封公开信》,以大量的古今名联为例,推断出“结构对应违背了古往今来的对应创作实践,不宜作为格律诗和对联的基本要求”,并作了详尽的论述。认为写楹联的基本规则是词性一致、节律对拍、平仄对立。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其节奏为: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其节奏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节奏为: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构是有益的(另文叙述)。

如:(【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一言:墨==泉

● ○

二言:花 好==月 圆

○ ● ● ○

三言:书锦绣==绘宏图

○●● ●○○

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

●●○○●;○○●●○。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

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

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

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

每边二句者(句脚为○,●)如:【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长联结构比较复杂,但可以将句脚安排简化为四言模式。当然每句不一定是四言,还可以加领、衬字。可以灵活应用。但大体上是这样一种模式。这样的句脚安排,主要出于长联同边自对的需要。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楹联表面上无题,实际上有题。楹联是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的,成为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红楼梦》第五回讲,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可卿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看见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后来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两副对联烘托出两种室内环境,两种个人风格。

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物、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题作为优劣标准之一。

(对联对联,即对又要联。 对,对仗;联,意境关联。)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