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五分钟快速了解(十五分钟带你快速了解思考)

这是我的第 142 天分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接下来五分钟快速了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五分钟快速了解(十五分钟带你快速了解思考)

接下来五分钟快速了解

这是我的第 142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5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7 分钟

01

大脑的两个系统

1. “理性脑”与“感性脑”

我们的大脑由两个系统组成,第一个系统是“感性脑”,这部分进化较早,主要负责控制我们下意识的行为与想法。它的特点是反应非常快,但是由于缺乏严谨,常常容易被误导。

第二个系统,我叫它“理性脑”。当我们在认真思考时,我们就进入了“理性脑”模式。它的准确率比“感性脑”高,但是思考的过程比较长,同时也更消耗能量。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大脑是默认开始“节能模式”的,即默认开启“感性脑”。我们的“理性脑”一般不主动工作,除非我们用意志力控制它。“理性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懒。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容易走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理性脑的“懒”,我给你分享书中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保释官的。

我们的大脑在进行复杂的思考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而血糖浓度的下降,又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以及心情糟糕。

《美国科学院院报》报道了一个关于保释官的研究。他们发现,在每次用餐过后,保释获得批准的概率较高,为65%。随着用餐之后时间的推移,批准率开始稳步下降。等到用餐之前肚子空空的时候,批准率甚至能达到0。

关于理性脑“懒”的第二个例子,是心理学家给大学生们出的一道题。你尝试做做看。

球拍和球一共花了110元。

球拍比球贵100元。

问:球多少钱?

你的答案是多少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10元,那么你的理性脑就被感性脑带偏了。当我们的大脑看到那些看上去很正常的题目时,理性脑就进入“省电模式”,把思考的任务交给了感性脑,而感性脑又很容易被误导。

上面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感性脑只能做非常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如果运算变麻烦,它就会自动简化

在这个题当中,懒惰的理性脑在感性脑的带领下,自动把问题简化成了“110-100”。因此就得出了10元的答案。实际上,球是5元。

(关于“两个系统”的补充内容,你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分享:大脑中“相爱相杀”的两个系统)

2. 光环效应与峰终效应

对于光环效应,你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印象。如果一个人打扮得体,我们不会觉得他的工作能力很差。如果一本书或者某个活动的介绍页非常吸引人,就算里面的内容稍微有一点“水”,我们还是会大概率全情投入进去。

如果说光环效应指的是好的开头的作用,那么峰终效应指的就是中间与结尾了。

峰终效应是说,当我们在回忆起某件事情或者的时候,这件事情的高峰时间与结尾总是会大大影响我们对它的打分判断。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结局的感情走向会大概率影响我们的心情。结局很圆满,我们回忆起来常常嘴角带着笑,如果结局不好,我们常常会说它“烂尾”或者“高开低走”。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他的“结果”所影响。如果这个人最后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我们就说他“厚积薄发”或者“大器晚成”。而如果这个人前面顺风顺水,后面混得越来越差。我们可能就会给予这个人更多的负面评价或者扼腕叹息。

假设我们一生当中成就的总量是一定的,你是希望“厚积薄发”还是“先甜后苦”呢?

(关于“峰终效应”的补充内容,你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分享:“记忆自我”与“峰终定律”)

02

启发与偏见

1.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在对情况了解不足的前提下,前面给出的“参考值”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心理预期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夸张的“极高与极低”实验。

他们让被试者评估某棵树的高度。对于第一组,实验人员首先问他们“你觉得最高的那棵树是高于1100米还是低于1100米”,接着再让他们估计最高的树有多高,最后的平均结果为700多米。

第二组被试者问题模式没变,唯一变化的就是“先导问题”里面的数字,把1100改成了100。第二组的最终评估结果为200米。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只能对“参考值”进行略微的调整,很难出现“大改”的情况。

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试人员对树的高度不了解,只能依赖于实验人员提供的信息作答。事实上,世界上最高的树也才比100米多一点。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个信息,这个问题的“锚定效应”就不会影响你的判断了,至少不会严重影响。

锚定效应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更容易被影响。因此,如果你想尽量减少被“暗示”的次数,多学习多了解这个世界的知识是不二法门。

(关于“锚定效应”的补充内容,你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分享:你有被“锚定效应”影响过吗?)

2. 合取谬误

在面对更概括和更具体的描述时,我们更倾向于认可后者,而这又很容易导致我们认为后者的概率更大。这种现象就是“合取谬误”。

比如,我和你说,杰瑞明天要去踢球。你觉得以下哪个概率更大?

① 杰瑞是个男孩

② 杰瑞是个喜欢运动的男孩。

我又告诉你,张大力下周要给公司的人做一场培训。你觉得他是以下哪种人概率更大?

① 张大力是这家公司的员工。

② 张大力是这家公司的高管。

大部分情况人们都会选择②而不是①,为什么?明明①包含的范围更大,概率更高呀?

这其实是我们的“感性脑”战胜“理性脑”的一个典型情况。理性脑提供的信息是:“在①这个大集合中,②的概率比其他情况的概率更大”。但是感性脑没有那么多思考空间,直接把信息给简化成了“②的概率更大”。

②描述的信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符合我们认知的画面。因此相对于实际概率更大、更加概括的信息而言。我们总是会认为越具体的内容概率越大。

也就是说,在感性脑的世界里,某(一个或几个)集合的概率反而不如它(或者它们)的子集(真子集)概率更高。

(关于“合取谬误”的更多内容,你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分享:你有被“锚定效应”影响过吗?)

3. 均值理论

均值理论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的表现总是会围绕我们的均值上下波动。当然,这个均值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你每天​损失一点点,那么这个均值也会逐渐下降;如果你每天收获一点点,你的均值也会缓慢上升。

因此,如果你连胜了,也别觉得自己一定有这方面的天赋,可能仅仅是最近运气比较好,根据“均值回归理论”​,如果你的实力没有增加,​凭运气得来的东西大概率还会凭实力失去。

不过如果你最近比较“非酋”也不用太紧张,只要坚持不断完善自己,你的结果一定不会差。加油吧,少年!

(关于“均值理论”的更多内容,你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分享:为什么“连胜之后容易连败”?)

------------------------------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思考,快与慢》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