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王勃才华的句子(自古才子多命薄)

王勃(约650——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历史上,像王勃一样六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天才不少,但有“泯然众人矣”的实属凤毛麟角。

形容王勃才华的句子(自古才子多命薄)(1)

《滕王阁序》一出,惊艳的绝不止大唐一个时代。一篇值得称颂的作品,至少要能摘取一两句传世经典。然而,在王勃的这篇骈文里,我们随意找出一句,都足以让人侧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

形容王勃才华的句子(自古才子多命薄)(2)

首先,就是那句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将四种景致融合到一处,描绘出一幅绝美画卷。最难得的是,这四种景致在王勃笔下浑然天成,没有一丝一毫的违和感。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换做其他名作,或专门描写清澈见底之潭水,或用大篇幅构造如梦似幻的烟雾,可王勃却能以一句话概而括之,后人哪怕是加减一字都会破坏整句的美感。

在全文中,我们能频繁地看到对偶的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等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有绕梁三日的回味。

当然,只是对风景的空洞描写,并不足以让这首作品成为神作。在王勃的笔下,一个又一个典故被灵活运用,如:冯唐李广、孟尝阮籍,这些名字结合对偶手法,充实了文章的内涵。

形容王勃才华的句子(自古才子多命薄)(3)

在美景的背后,我们能从《滕王阁序》中读出什么呢?

这还要结合王勃的人生履历来剖析。

王勃自幼扬名天下,在他官拜朝散郎以后,他的声望达到巅峰,当时的文坛才子无一不知道王勃的才名。许多达官显贵向王勃抛出了橄榄枝,王勃选择了沛王李贤。在文风兴盛的年代,像王勃这样能脱口成章的大才子极其受欢迎,达官显贵带着名士出席一些正式场合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沛王在将王勃收入麾下后,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

然而,年少成名未必是什么好事。王勃虽有才华,但他缺少阅历,为人处事方面尚不成熟。正因如此,他才会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贬谪。某日,沛王李贤邀请英王李显斗鸡,从旁观看的王勃兴致大发,挥毫写就《斗鸡赋》: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

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

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

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

......”

形容王勃才华的句子(自古才子多命薄)(4)

有好事者将这篇文章送给了唐高宗,唐高宗读罢非但没有称赞王勃的文采,反而勃然大怒。高宗认为,王勃是一名满腹经纶的博士,他不该放任沛王沉浸于斗鸡斗狗的把戏(亦或是不该坐视两名王爷争斗),而是应该出言劝诫。天子一怒,王勃自然无法继续留在长安。一时间,王勃从誉满天下的文人成了灰头土脸的落水狗,仕途与名声均毁于一篇《斗鸡赋》。

王勃被打发到虢州,然而经历了这么多,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仍不成熟。虢州有个官奴名叫曹达,此人因犯罪逃到王勃家中寻求庇护。王勃将他藏匿起来,后又担心被官府发现悄悄杀掉了曹达。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久公差便查到王勃府上。

这次,王勃再次为自己的幼稚付出代价,非但自己身陷囹圄,连父亲也遭到牵连,自此王氏没落。原本王勃会被判处重刑,所幸,当时恰逢天下大赦,所以,王勃被释放。王勃深知愧对父亲,于是,便千里迢迢前往交趾探望被贬为县令的父亲。

在与父亲盘桓了多日以后,王勃打算重返长安谋求机遇。然而,因为夏日南海风浪汹涌,王勃不慎掉入海中。虽说,水手将王勃打捞上来,但因为落水的王勃受到惊吓,上船后没过多久就因惊悸一命呜呼了。遗憾的是,英年早夭的王勃没能给后世留下更多惊艳之作。

形容王勃才华的句子(自古才子多命薄)(5)

那么,王勃究竟是在什么年纪写下这首名动天下的《滕王阁序》的呢?

《太平广记》记载,“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不过很难想象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人能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五代时期的王定保则认为:“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阅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阅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语宾客,物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其下笔……”

比起史实,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过分夸大王勃事迹的传说,不排除是后人杜撰的可能。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于“二十二岁说”和“二十九岁说”,因为,过了弱冠之年的王勃有了一定阅历,且通过李广、冯唐、班超等形象抒发了被贬谪后的自励心态。

参考资料:

【《名作欣赏——滕王阁序》、《太平广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