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五七干校)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五七干校也算是学校,但不读书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在干校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学阶级斗争,并不提倡读书;“这样的学校本来是“不读书”的学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五七干校)

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旧址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五七干校也算是学校,但不读书。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在干校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学阶级斗争,并不提倡读书;“这样的学校本来是“不读书”的学校”。

五七干校虽不提倡读书,但强调改造思想。思想能否经由惩罚性劳动得以成功改造?很难说,但劳动起码能改变知识分子的外表。一九七年,钱锺书找干校的大夫看病,大夫一看他在签名簿上写了“钱锺书”三字,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锺书!钱锺书我认识!”钱锺书一口咬定自己就是钱锺书。那位大夫说:“我认识钱锺书的爱人。”钱锺书斩钉截铁地报出杨绛的名字,大夫还是半信半疑。后来杨绛也来了干校,有次向大夫提起此事,大夫大笑说:“怎么的,全不像了。”杨绛在《干校六记》中说:“干校的默存(钱锺书)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

干校一九六八年由黑龙江省“发明”,之后三四年间大兴,各级党政机关、团体、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纷纷在偏远农村、山区“开学”,大批领导干部及知识分子放下工作、书籍,辗转南北,“放牧”荒野,接受劳动惩罚、思想改造和政治批判。各地干校名称统一,内容类似,“学员”构成亦无二致,称得上是风行一时的“创意策划”或“形象设计”。运动的年代,潮涨潮落总是逃不脱“克隆机制”:某地某人异想天开“发明”一种“革命形式”,全国立刻群起“复制”,新潮革命形式一夜间即成大好革命形势。如今搞企业设计和市场营销的有识之士,眼睛其实不必只盯着美日欧企业策划的成功案例,研究研究“文革”当更容易激发出符合国情的绝招。仔细一想,许多道理殊途同归,钱锺书先生的“打通”理论该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锺书先生虽然能打通中西学问,却也无法在千校生活和知识分子牌性之间“打”而“通”之;干校锅炉房里盛不下他的精神世界。第一批“老弱病残”要离干校回京了,但名单上没有多病的“钱锺书”。杨绛指着菜园边的窝棚对钱锺书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他干校的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杨绛于是感叹:“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于光远也受不了没有书的日子。在甘肃干校,有机会他就去银川新华书店走走,只要是新出的公开卖的书,我就敢买回去看。”他买了一套马思金,该得特别仔细。他甚至还给干校一位嗜酒的同学编了一本《马列论喝酒》,我让你喝酒也有经典作家的论述作根据吧”,在没有书不书的地方,编一本这样的书权当是在文化沙漠中培植一点绿意,编者和者都会然而生趣。很好玩,也很讽刺:知识分子書迹为期这不改,五七千生的“创意”就不能算成功,只要有书读,“又而又”有什么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