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美国加州盖洛斯,荒僻公路边停着的白色轿车内,一名年轻的女子,凝视着无尽的远方,缓慢地掏出手枪,对准自己。

砰的一声,枪响了,在荒野中发出悲鸣。

女子自杀后,230多家美国媒体为她致敬,而日本却大大松了口气。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作者,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

今天,让我们一起怀念她,用尽一生为历史正名,为正义请命的张纯如女士。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1)

张纯如和书籍

执笔为剑,用生命书写《南京大屠杀》

立志为30万亡魂发言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张纯如的祖父张乃藩,曾在国民政府任职,一生为官,两袖清风。

外祖父张铁军,曾是国军的抗日将领,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后曾在报社担任总编。

父亲张绍进和母亲张盈盈,举家南迁到台定居,后来赴美深造,哈佛大学的博士。

生长在异国他乡的张纯如,虽然接受着西方的美式教育,她却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2)

张纯如幼年时

她长大后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但在即将毕业时,放弃了理工系的毕业证书,转修了新闻系。

直到1994年的一天,她参加了加州一场旧照片展览会,海报大小的56张黑白照片,赤裸裸展示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其血腥程度让她震惊和愤怒到窒息。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3)

南京大屠杀真实影像

为了了解更多的事实,张纯如查遍当地所有的书店和图书馆。让她再次倍感震惊的是,居然没能找到一本有关记载的英文书籍。

张纯如萌发强烈的情感,无论付出什么,她要为那些被遗忘的人,为那些不能发声的30万亡魂发言:写一本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实类专著。

漫长而艰辛的写作过程

曹雪芹为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而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历时三年,删改数遍。

她在美国本土完成基本调查后,于1995年、1997年,两次从大洋彼岸只身飞回故国,亲自探求历史细节。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4)

张纯如在南京走访幸存者

她每天坚持工作10个小时,走访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以及与二战日本老兵的书信等原始材料。

在此期间,她还意外地找到“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以及另一份珍贵史料《魏特琳日记》,成为了日军在侵华期间实施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力罪证。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5)

《拉贝日记》

重大影响

1997年12月,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犹如引爆了一枚枚深水炸弹,震惊了西方世界。

该书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6)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纽约时报》对此评论:“如果说这本书有助于填补战争暴行空白的话,它同时也具有某种更深远的意义:对于太平洋战争和日本罪责的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觉醒。”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书的序言里说,“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比起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宁愿去面对死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纯如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长期研究恐怖题材,造成对人性的绝望。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好友梁伯华和鲍拉·卡曼等陆续写了关于张纯如的回忆录,他们都提到张纯如是患上抑郁症而自杀的。

“在《南京大屠杀》写作过程中,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整天面对着惨无人道的历史,面对的是砍头、活埋、活焚、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这样种种僭越人类极限的兽行,以及把浩繁的资料转化为史书的艰巨任务,她殚精竭虑,心力交瘁。”

2、来自日本右翼势力的死亡威胁。

当日本右翼的极端分子知晓此事后,开始对张纯如展开了报复。

张纯如每一天都会收到威胁的邮件,并且时常会感觉自己被跟踪。因此,她时时刻刻都在保持精神紧绷的状态,也丝毫不敢透露自己家人的任何信息。

3、难以平衡的事业危机与家庭因素。

2000年的时候,查出张纯如和丈夫布瑞特的免疫系统严重排斥,这意味着几乎无法怀孕。

张纯如选择花钱雇佣别的女人为丈夫生子,孩子出生后22个月大的时候,却意外发现患有先天性脑疾病——自闭症,她感到自己未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而深感内疚。

张纯如面对体力、脑力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无法应对危机,精神状况开始恶化,最后患上了抑郁症,每天都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

2003年7月,张纯如在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

在她的遗书里就表达了这种绝望:“我的呼吸一次比一次艰难……像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没顶。我知道我的决定会将部分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深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我自己。”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7)

位于加州天堂之门墓园的张纯如墓碑

在张纯如之前有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其实,一直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出版时间最早、历史最久远的著作,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导报》驻华记者田伯烈。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8)

书籍

《时间》——日本人写的第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作者是日本著名的战后派作家堀田善卫。

《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专史教材,也是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史书,作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兴祖。

但为何国际影响力不大?

由于国际舆论多年来为西方所把持,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

他们其中的反华势力与日本右翼勾结在一起,大肆抹黑污蔑中国,使得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鲜有所闻,即便有人听说过,也是经过删减加工过的,因此世人对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侵华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不熟悉。

抗战以来,我国持续组织南京大屠杀的调查取证,做了大量的工作:

1、抗战期间及胜利后,国民政府组织了取证,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迁往台湾时,大量史料的遗失,造成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重大损失。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朝鲜战争、60年代冷战、中苏“交恶”、“文革”等大事件影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进展较为迟缓。

3、1982年,日本发生篡改教科书事件,竟称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是“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此事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1983年起,国家重启“南京大屠杀”调查追讨,并在中外人士的努力下,形成了世界性研究。

魑魅魍魉越是闹腾,越让我们怀念那些坚定的斗士

近年来,“毒教材事件”、“夏日祭”活动、“日本风情街事件”以及“南京玄奘寺供奉甲级战犯牌位”事件,一次又一次在挑衅国家的底线,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也愈演愈烈。

最近,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的言论,再次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他认为,中日战争并不是日本单方面的责任,中国也有责任。中国各地二战纪念宣传是以宣扬仇恨为目的,纪念展出的大量血腥图片,不利于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类观、战争观,容易伤害他们的心灵、心智,应尽早停止这种宣传。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9)

网络图片

这种嘴脸,真是恬不知耻!

是可忍孰不可忍!正常的中国人,都应该上去扇他两个耳光,唾他口水,才能解气。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200英里长。他们的血量总重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就连当年在南京城中的纳粹教徒也感到恐怖,他们称这场屠杀是“野兽机器”的工作。

试问,如果葛红兵的家人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他会怎么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万幸的是,这些“精日分子”只是极少数,其幕后策划势力也只能躲在暗处,人民坚定的立场还是主流。

墨色如漆,独悼斯人。

张纯如的死,我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

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2023年,初春,坐落于古淮河北岸的张纯如纪念馆,迎来了一大群披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孩子们围在张纯如塑像前,静听着这位伟人的故事。

张纯如后继有人 36岁的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10)

坐落在淮安市淮阴区的张纯如纪念馆

和煦的阳光中,上方幻化一位庄重典雅的姑娘,露出欣慰的笑容,慢慢化成一捧轻轻的烟尘,轻巧地穿过时间、空间和生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