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北斗九星(博闻强识北斗九颗星)

估计有读者是骂着街进来的。

不都是说“北斗七星”吗?怎么到你这儿变成了“北斗九星”了?

实际上啊,最早的北斗,还真不是单纯七颗星,而是有九颗,且待我慢慢给大家讲。

大家所熟知的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中的重要星象。在西方人的星座中,属于大熊星座。这七颗星的名字,从斗勺到斗柄,按照顺序分别叫天枢(贪狼)、天璇(巨门)、天玑(禄存)、天权(文曲)、玉衡(廉贞)、开阳(武曲)、摇光(破军)。这就是日常大家所谓的“北斗七星”。

而另外两颗星,则隐于七星的左右两侧,分别叫洞明星与隐元星,就是所谓“左辅”与“右弼”。别小瞧这两颗星,虽然不容易观察,但是在早期地位依旧显赫,《春秋说》里面曾经提到:“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为九卿。”足见早期九星的地位是一样的。

不光如此,在后世道教的思想中,北斗星中剩下的这两颗极富吉祥寓意,《云笈七笺》里面就说:“得见第八、第九星,延寿无穷。

那么为什么咱们日常很少提到剩下的两颗星呢?有学者认为,这似乎与北斗星早期的重要作用有关,在观象授时的古代,天文历法刚刚出现,北斗星很大的作用是用来辨识四季,如《鹖冠子》所言:“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根据斗柄的指向,判断春夏秋冬四季。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先生,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的时候,就提到过北斗九星的问题,认为中国北斗最早是九颗星,后来隐去两颗,目的是方便用斗柄指示东南西北,标注时节。现在看来,李约瑟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

那么早期是否真的有北斗九星呢?有,遗址就在下图。

一张图看懂北斗九星(博闻强识北斗九颗星)(1)

通过考古发现,似乎5000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北斗九星”的记载, 2019年的6月20日,考古学者宣布,在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北斗九星”遗迹——泣山老师的导师和师爷就是这项考古工程的专家学者,因此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5000年前的青台先民已具备一定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可能已形成一套隆重祭祀仪式,用以观察节气、祈祷丰收。而上图恰恰就是先民用陶罐组成的九颗星的北斗星象。

5000多年前,正是传说当中的轩辕炎黄时代,也正是中华文明大发展大崛起的时代。如今千年前的遗址重现,两个同样奋发的“时代”相互“碰面”,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古书既然说“得见第八、第九星,延寿无穷。”也希望看见上图“北斗九星”的朋友们,能够增福增寿,心想事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