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式社交”让志同者道合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 王佳琳 王冬 赵乾坤】从事影视行业的高颖是展会的“狂热爱好者”,几天前,高颖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周末有无想去禧美术馆看展的姐妹?”并配了一张馆内美照,很快就收到了好友回应。高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看展是我的爱好,但一个人有些孤单,希望能找几个朋友一起。”

像高颖这样热衷看展的青年人还有很多,在社交平台搜索“美术馆”“展览”等关键词,人们能在用户分享的照片中看到不少闺蜜、情侣相伴出行的身影。“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类景点在年轻人中的热度与日俱增。”相关行业分析师方泽茜分析道。

文博空间成社交新高地

来自携程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8月,博物馆、展览馆类景区订单量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38%,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5%。方泽茜表示:“从文博游的用户年龄来看,今年上半年,‘Z世代’(1995至2009年间出生人群)预订博物馆订单占比达到25%。”

文博空间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高地,在展馆里相互拍照,或是在游戏中结识新伙伴,都是颇为有趣的社交方式。去年夏天跟着媒体团到访长沙的媒体人郝家林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内有很多可拍照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邻居》作品系列。几百张照片被统一缩小尺寸,排列在两面相互遮挡的墙上,前面的墙则开出一扇窗户。为了拍照,大家互相帮忙,一个人走到窗口里面,另一个人按下快门。我当时跟同行的老师也不熟,但大家基本都是年轻人,互相拍拍照,一下子就熟络了。”

“看展式社交”让志同者道合(1)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运河迷踪》实景密室逃脱中,游客变身误入秘境的游人,2至3人结成一队破解谜团。一个人前来体验的游客张瑶瑶结识了同为密室逃脱爱好者的两位队友。“游戏结束之后,我们互相加了微信,约好以后有好玩的场馆叫上彼此。”

流量催生新经济增长极

同样通过空间设计和游戏设置构造新社交场景的文博空间还有很多,比如十分出片儿的北京红砖美术馆,曾推出真人实景剧本杀《武皇贺寿》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等。人们正从传统上“互不打扰”地观展,转向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接收更多信息。方泽茜说:“如何运营、创新、增加互动性正成为博物馆维持‘热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当文化艺术打破固有圈层,不再高冷,就打开了更广阔的受众群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随着形成。

流量传播是看展社交化中的关键一环。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执行馆长卢妮告诉记者,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处巨大的私域流量池,游客每一条朋友圈的力量都不可小觑。“去年我们游客数量达到86万人次。这些传播形成了一种向心力,凝聚新的人群。”

据了解,来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人正在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正是不断聚集的客流量吸引品牌来此,馆内活动排期紧张,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消费者才是展馆场景设计师

卢妮认为,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上,文博空间应该保持艺术的独立性,但是分享方式可以更加开放包容,“展馆本身是一个漂亮的盒子,它一定要有有趣的灵魂,策展足够吸引人,才能一直红”。

观众在成为艺术解读者和参与者的过程中,对场馆设计的趣味性、科普性,以及互动体验性提出了一定要求。对于郝家林来说,适宜与同伴交流讨论的宽阔空间较为重要。“大一些的场地不显拥挤,小声讨论也不会吵到别人。”此外,郝家林还告诉记者,能激起大家拍照玩乐冲动的场景设置也很重要。“几年前,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去韩国游学,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在院内模拟韩国过去的乡村生活场景,有谷仓、泡菜窖等,这让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讨论个不停,打成一片。”

在重视历史文化展示的法国,人们会因博物馆主题活动而聚在一起。记者曾去法国卡昂诺曼底登陆纪念馆,在诺曼底登陆纪念日来临之际,当年亲历战役的老兵及其亲属纷纷结队前来,不少年轻人身着当年的军装进行了战役场景再现……

在“看展式社交”消费场景中,人们更关注展馆赋予自己与同行者间的“私密空间”,就像卢妮在接受采访时引用的话——“为了你,或与你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