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2)

十年,是记录奋斗的里程碑;十年,是铭刻汗水的标识牌。

这十年,包河用跳动的数字,

诉说成长的足迹,

用昂扬的斗志,

交出和美的答卷。

2013年,

包河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区第63位;

2018年,

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城区”;

2021年,

全国百强区位次跃升至第39位……

在不断被刷新的数字里,

包河一路乘风破浪、尽显风流。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3)

包河区政府。郑成功 摄

紧扣“第一城区”定位

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

作为“安徽中心”“第一城区”,这十年,包河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实现了“3个过千亿、5个翻一番”

细数这十年,包河区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完成542亿元,2018年在全省县(市)区中首破千亿,2021年完成1606.9亿元,全市首位度提升至14%以上,全省“第一城区”的地位更加稳固;服务业增加值2012年实现304亿元,也是2020年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突破千亿的城区,2021年达到116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去年实现1004亿元、增长2.2倍。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4)

《畅通南二环》 邱少林 摄

十年来,包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9.5亿元增长到6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1亿元增长到95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6万元增长到6.3万元,上市企业从4家增长到11家,市场主体数量从6.7万户增长到20.6万户。以上5个重要发展指标,十年间全部实现翻一番以上。

此外,包河区还是全省人口增长最快的县(市)区,“七人普”常住人口达到121.75万人,较“六人普”净增40余万人。在全国百强城区排名中,2021年跻身全国39强、跃升24个位次;在长三角152个城区中,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28位,经济实力位居长三角城区“第一方阵”

十年来,包河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级”,人口规模超过“百万级”,“安徽中心、第一城区”的领先优势更为凸显。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5)

晚霞映射下的合肥南站。沈建英 摄

咬定“强链赋能”目标

高层次产业成为重要支撑

包河南部,巢湖之畔,坐落着全国第一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这不仅仅是一扇展示安徽科创力量的大窗口,更是一座科技成果的“大超市”。截至今年8月中旬,创新馆已累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20余场,汇聚发布科技成果2600多项,促成交易额400多亿元。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6)

安徽创新馆。叶玉庭 摄

手机预约乘车、绿波通行、前向碰撞预警、闯红灯预警……今年下半年,从包河区核心路段到花园大道沿线的15km道路上,市民将能亲身体验自动驾驶带来的黑科技与便捷。由大唐高鸿总包承建的安徽首条基于公开道路常态化运营的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项目,通过场景示范应用,在保障市民安全出行的同时,还将大幅提升路面出行效率。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7)

2020年9月3日,安徽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正式开通,全长4.4公里,当天迎来首批体验乘客。刘玉才 摄

近年来,包河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数字经济赋能、金三角产业引领、新兴产业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十年,数字经济赋能发展。包河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连续多年蝉联全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

这十年,金三角产业引领发展。科技、金融、文化是包河区的金三角产业。科技方面,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投入使用,与中科大、合工大等合作成果丰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72家、增长近8倍,正加快打造科技成果交流交易转化应用示范区;金融方面,光谷金融港、滨湖金融小镇、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金融集聚区蓬勃发展,全区金融机构总量超5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金融总部达40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金融中心;文化方面,2021年,包河区文化产业产值395亿元、占全市1/3以上,相继获评全省创意文化产业战新基地、全省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等。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8)

合工大智能院研发中心卓越城文华园泰山路广场。 叶玉庭 摄

这十年,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包河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国争先,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视觉产业基地——“中国视界”建成运营,包河经开区获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迅猛。

十年来,包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创业、创造在包河大地蔚然成风。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9)

包河区十大产业平台之一“中国视界”。

实施“四大空间”战略

高标杆城区成为显著特征

一城风景半城湖。从包公园一路向南,跨越广厦万千,巢湖北岸的每一寸土地都传达着其独特的气质,一副宜居宜业且独具魅力的高品质城区画卷,在包河渐渐清晰。

在2012年,包河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十分突出。十年来,包河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承载力和美誉度全面提升,实现了从“岗圩相间”到“现代新城”的空间形态之变。

十年来,包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60平方公里拓展至121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征迁超1800万m2,建成安置房超1060万m2、安置群众13.3万人。

“一站一港六线七高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成型,高铁南站直达133个城市,合肥港成为长江支流最大集装箱码头,轨道交通“六线齐发”、运营里程占全市近40%,郎溪路高架、方兴大道高架、南二环高架等城市快速通行系统建成使用。

十年来,包河“四大空间”战略纵深推进。滨湖引领强劲有力,自2006年打下新区的第一根桩开始,85平方公里滨湖新区基本建成,特别是省行政中心搬迁入驻、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滨湖已成为全省人口聚集最快、生态环境最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区;中部腾飞“一体三翼”全域联动,包河经开区加速打造千亿级智慧园区,滨湖卓越城英姿初展,淝河片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面貌彻底改变,骆岗中央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明年将举办第十四届国际园博会;老城复兴精彩纷呈,罍街、合柴·1972等精品项目靓丽呈现;城市更新步伐加快,2.4平方公里卫岗王卫片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仰光、一环内老城区、周谷堆三大片区正在深入谋划;乡村振兴树立样板,“圩美·磨滩”、沈福文创基地等项目成为亮点,加快打造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0)

动车从淝河公园穿行。 叶玉庭 摄

坐拥“一湖十河”,城湖共生,是包河绿色发展最美的注脚,更是不可推卸的生态环保责任。十年来,包河牢记“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名片”的殷殷嘱托,巢湖“十年禁渔”严格落实,蓝藻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巢湖水质创下40年来最好记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1)

生态滨湖,大美湿地 。李方晖 摄

如何让包河成为人人向往、全域美丽的品质城区——该区提出了“公园城区”的建设理念,大力实施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立体造绿,公园游园总量达96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2.5 m2增至14.67 m2,绿化覆盖率达45.8%,东大圩、牛角大圩、大张圩成为环巢湖三颗璀璨明珠。

十年来,包河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致力塑优功能品质,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呈现。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2)

塘西河河口闸站。叶玉庭 摄

坚持“优质均衡”导向

高品质生活成为百姓福祉

每天中午饭点,包河区方兴社区居民施其杰和老伴只需要跨过一条马路,就能来到社区老年食堂里就餐,这里可供应早中晚三餐,全天可供应菜品种类40余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可根据年龄最高享受7折优惠,针对辖区低保和残疾老人,折扣力度则更大,辖区不少老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十年来,包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将超过90%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民生短板加速补齐,民生事业成就斐然。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3)

辖区老人在社区老年食堂就餐。

新增城镇就业20.8万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高龄津贴、医疗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总量达251所,其中新建、改扩建86所、新增学位10.4万个,学前教育普惠率增至93.4%,“学在包河”创响品牌;新增120多个文化阵地,包括17个公共阅读空间、97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省美术馆等12个大型文化场馆,“书香包河”触手可及……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4)

中铁四局幼儿园延时班,孩子们积极踊跃参加活动。王嫣然 摄

如今,包河拥有二级以上医院22所,其中三级医院(院区)8所,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选址新建或改造升级,“1 13 N”卫生健康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健康包河”成色更足;各类体育场馆总量超2500个、总面积近260万㎡,合肥国际马拉松成为国内金牌、国际金标“双金赛事”,大圩马拉松跻身世界田联标牌赛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06个、惠及群众42万人。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成各类租赁住房1万套以上、总面积79万㎡……

十年来,包河时刻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5)

改造后的九华山路菜市场“徽风皖韵”。

构建“多元善治”体系

高效能治理成为特色品牌

家住揽湖苑的老党员何国先退休前曾是一名“老政法人”,退休后,热心的何国先被选为楼栋党小组组长。“哪家有困难,谁家有什么需求,都会找我。”每周,他都会来到包河区万年埠街道万慈社区的“一米阳光”工作室,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顾问、矛盾调解。

文明养犬、电梯故障、飞线充电、停车难……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社区,“围墙内”的一件件“民生小事”连接着居民幸福生活的“最后一米”,考验着管理者的“施政智慧”。包河区以“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工程为牵动,推动“组织进楼、服务进家、协商共治”,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包河实践”,实现“让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共建和美小区“一个家”的目标。

十年来,包河大刀阔斧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新组建滨湖世纪社区、方兴社区、万年埠街道、同安街道等。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包·办好”“金牌店小二”创响为企惠民服务品牌。社区两级中心、“大共治”模式、高铁南站综合管理等创新举措全国知名、全省示范,财政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四岗十八级”薪酬制度等260余项重点改革精准实施。扎实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开展“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网格化治理模式被评为“中国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优秀案例”,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十年来,包河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促和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山河巨变,宏愿正酬;光阴流转,成就非凡。

展望未来,包河信心十足、斗志百倍,将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勇立潮头、勇挑重担、勇开新局,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合肥包河区近五年发展(合肥这十年往这里看)(16)

高铁在淝河生态公园中穿行。郭如琦 摄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代敏

摄影 | 文中未署名图片均由包河区提供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姗姗不迟到”融媒体工作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