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面罩材质(保护头部的古老护具)

来源:北京日报母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头盔面罩材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头盔面罩材质(保护头部的古老护具)

头盔面罩材质

来源:北京日报

母冰

随着公安部近期部署展开“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多地宣布将严查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不戴头盔上路的行为。一时间,头盔成了炙手可热的单品。头部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头盔可以为头部提供有效防护,避免外力撞击造成伤害。其实,头盔自古就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不再仅是单纯的护具,还被赋予了医疗、空气净化等功能,成为百变“神器”。

1

最早的金属头盔来自殷墟

在史前时期,以打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免不了与当时的猛犸象、剑齿虎等巨型猛兽发生冲突,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弱小的人类被咬伤咬死的不在少数,有时候甚至被猛兽一巴掌拍下来击碎头盖骨……

不同种族部落的原始人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冲突和战争也十分频繁。在争斗中,原始人脆弱的头部往往成为对手袭击的首选目标。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进击的智人》中就提到了北京猿人的头骨上有明显石器打砸的痕迹:左眉弓让人拿石器削开了,头顶被石器砸穿,后脑被石器击漏了……

为了更好地追捕野兽和减少战斗中的伤害,原始人开始就地取材,使用乌龟壳、椰壳等骨、皮、藤、木材料制作简单的头盔来保护自己的头部。比如生活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甚至想出了用河豚皮来制作头盔的方法。他们会在河豚膨胀时将其抓住并埋进沙子里,几天后河豚的身体会干掉,变成一个空心而带刺的球,然后他们会将河豚鱼皮包在椰壳上,“威风”的头盔就做好了。河豚头盔为人们的头部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可以抵挡当地鲨鱼牙齿剑的劈砍。

根据《述异记》中记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这可能是模仿野牛角制作了头盔戴在头上,战斗中向敌人顶撞,从而具有刺杀作用。原始人的头盔由于没有实物现已无从考证,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头盔是我国安阳殷墟出土的铜盔,距今大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国外最早的金属头盔是公元前800年左右制造的青铜头盔。殷墟出土的铜盔,有的铸有兽面纹饰,有的只是简单的铸出两只大眼睛,有的则只有圆葵纹,顶部均有一空心铜管,用来容纳缨饰。

2

冷兵器时代的军国利器

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制作甲胄的“函人”,头盔制作工艺被简化,从而获得了大规模生产。西周灭亡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诸侯征战频繁,刺激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青铜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绦穿过头顶的纽后在下颌处打结固定。到了战国时期,皮胄和铁胄开始出现,1965年在燕下都武阳台丛葬坑中首次发现了战国铁胄实物。其由头顶圆片和88枚矩形铁制札片以上压下的方式编缀而成,将穿戴者的整个头部(除面门)全部置于保护之下。

汉代铁胄工艺有了显著发展,除札甲胄外物,还出现一种带帽檐的新式头盔,它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盔式的雏形。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流行过一种“武装到牙齿”的头盔,把脸遮住大半,只留眼睛,令人既感神秘又心生恐惧。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的兰陵王高长恭就是这种头盔的粉丝。《北齐书》关于邙山之战有这样的记载,“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南朝侯景之乱时,侯景有一只精锐的部队称之为“兔头兵”,兔子代表着丁卯神将,《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中说:“丁卯神将……其神着道服裙,冠中有兔头,右手持戈,有兴云至雨破阵之力。”对手看到兔头兵的面甲和头盔后不寒而栗、望风而逃;《南史·贼臣传》中记载:“建康令庾信率兵千余人屯航北,及景(侯景)至彻航,始除一舶,见贼军皆着铁面,遂弃军走。”

唐朝的头盔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发髻盔、狻猊盔、朱雀盔……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宋盔精致不张扬,出现了一种形似范阳毡帽的笠盔。元代头盔除了沿袭中原的样式,还创新出一种“钵胄”,钵胄有皮有铁,前额带眉庇,顶饰是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缨枪。明代装备比较多的是笠形盔和钵盔,少数将领和锦衣卫中担负仪卫任务的御前大汉将军也会佩戴改良后的凤翅盔。

头盔作为军国利器,战争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里的沙场名将往往一身白衣,不着甲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在真实战场上,不戴头盔就是给对手“送人头”。国学大师钱穆在《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讲述了明朝“承平既久,军备懈弛”,提到萨尔浒大战时总兵杜松被满洲兵一箭射死,因为他铁帽生锈了,箭头穿胄而入,明军大败。清代的头盔则全部是钵胄,清初钵胄沿袭明制,缨枪较短,盔形较圆。清入关后,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也越来越华丽。

3

热兵器时代的王者归来

在火药战胜了骑士的盔甲和利剑后,热兵器时代初期,头盔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军帽。因为不管是皮革或是铁制、铜制头盔等,这些在热兵器的火枪面前都如同纸一般脆弱。

现代的军队头盔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30多个国家参战,15亿人口卷入的战争当中,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和装备被先后投放到战场中,这其中就包括了军用头盔。战斗中火炮的广泛运用,导致炮兵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宰,高温飞溅的弹片迅速取代了子弹枪伤。在伤亡75万人的凡尔登战役中,弹片造成的伤害达到了65%。

据统计,现代战争中武器对士兵头部的伤害是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头部受伤后死亡率高达45%。现代头盔的产生颇具戏剧性——法军某部遭到德军猛烈炮击,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法军死伤惨重,一个正在厨房当值的法国军士慌乱之下顺手抄起一口行军锅扣在头上,结果这口锅救了他的命。亚德里安将军得知此事后,得到灵感,决定给每名法国士兵头上安一顶钢铁铸造的“小锅”。法国工程师根据其指示设计出了军用钢盔,并命名为“亚德里安头盔”。1915年,这款钢盔在法军中得到普及,大大地减少了伤亡。

亚德里安头盔的成功引起了各国的注意,类似的产品纷纷开始制作,英军的“托尼盔”在1915年设计完毕后即被装备,贯穿了两次世界大战,服役到1960年前后才退伍。德军一战开始时装备的是皮革制成并带金属装饰的尖顶头盔,这种被称为“钉盔”的头盔装饰性远远强于实用性,在战斗中对士兵的保护作用微乎其微,许多军官不得不命令士兵在战壕中把头盔顶上的尖头取下来以免暴露目标,后期生产的M16、M17、M18系列钢盔防弹效果就很好,实践当中这些钢盔还绘制了伪装迷彩。德国的M35型钢盔自1935年正式投产,但德国陆军直到1936年才接收装备,因为当时生产的钢盔都优先用于出口国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统计资料表明士兵佩戴头盔后死亡率可降低19%。由于装备了钢盔,美军7万人免于死亡。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军第一代防弹钢盔——GK80型钢盔正式装备部队。如今,我国制造的芳纶系列头盔是世界现役通用头盔中防弹性能最高的,它已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4

信息科技时代的华丽变身

除了用于作战外,现代头盔经过改良已被广泛应用在民用领域,如建筑、采矿、消防救援以及高风险体育赛事中,如美式足球、棒球、冰上曲棍球、赛马、赛车等。

自行车场地比赛很早就有佩戴头盔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比赛时短兵相接,碰撞事故频发;另一方面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侧重空气动力学的场地赛车研发,将选手身体纳入到设计因素中,头盔也成为降低阻力的重要配件之一。

但是,和场地自行车比赛不同,很长一段时间内,公路自行车比赛的绝大多数选手不佩戴头盔。历史上最早佩戴头盔的著名运动员是1947年的环法冠军——让·罗比克,他因为幼年头部外伤导致颅骨损伤,所以在比赛中偶尔会戴一个皮质小帽保护颅骨。

1995年7月18日的环法自行车比赛中,意大利选手法比奥·卡萨特利在下坡途中发生摔车,头部撞到水泥墩上,不久被宣告死亡,从而引发了关于选手是否佩戴头盔的巨大争论。但直到21世纪,佩戴头盔在公路自行车大组比赛中依然没有强制要求。2003年3月,法国选手安德烈·基维列夫在摔车中重伤晕厥,送往医院后不幸身亡。佩戴头盔也许不能改变比赛结果,但可以挽救参赛者的生命,于是在基维列夫发生意外事故后,国际自行车联盟(UCI)规定在比赛中必须佩戴头盔,将致命事故概率降到最低。

美国曾在1996年实施了一项旨在促进制定摩托车头盔法的联邦政策,促使47个州制定了全面头盔法。后来,该政策被取消。随即,许多州快速废除了头盔法或者修订头盔法,使得法律仅适用于年轻的摩托车使用者。在头盔法废除后,部分州的摩托车头盔佩戴率急剧下降,如肯塔基州头盔佩戴率从96%降至56%,路易斯安那州头盔佩戴率从100%降至52%。而摩托车使用者中头部损伤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如上述两州的摩托车手死亡率分别上升了37.5%和75%,受伤率上升了17%和20.6%。

2013年12月29日,车王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滑雪时发生事故,头部撞到岩石,严重受创。据德国媒体报道,舒马赫滑雪时所戴的头盔已经完全破碎,如果当时没戴头盔,他是不可能幸存下来的。

除了保护头部安全外,头盔在信息科技的加持下开始了华丽“变身”,赋予更多的新功能。

在2015年,一款抗雾霾骑行智能头盔研发成功,通过风幕技术将流入头盔导风口的含有PM2.5等有害物质的空气,通过内部空气净化装置过滤,保持脸部周围空气的持续清新。2019年,东京马拉松主办方投入了一款智能头盔用于实时调度和指挥急救队员,其具有通讯功能、GPS定位系统、前置内藏相机,并带有SOS按钮,可以一键联络应急救援总部,让需要急救者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救护。

除此之外,头盔在医学领域也大有作为。2019年12月,一款AR头盔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核准,号称能赋予外科医师X光般的视力。它不仅能协助医师将视线停留在手术区,还能在执行微创手术时直接透过皮肤“看见”患者的脊椎,其配备的摄影镜头则能判断手术工具的位置,并显示在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上。

在今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中,一种热成像头盔N901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不容小觑的神器。它既能实现传统红外测温摄像头的自动测温功能,而且可以在5米范围内无感、无接触地识别多人测温,被测目标的体温数据会实时显示在佩戴者的AR眼镜上。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者,头盔会立刻发出声光报警。热成像头盔N901还可以通过识别二维码,将人员信息与其被测量出的体温同步匹配,自动记录存储,无须再手工录入。

域外来风

3D打印代替金属头盔

数百年来,瑞士卫队在保护教皇和梵蒂冈城时,一直穿着一套独特、色彩鲜艳的制服,这些年来只做了几处小小的改动。去年,他们正在做一个重大的改变:放弃了文艺复兴式的传统金属头盔,改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PVC材料头盔。

1914年,受文艺复兴时期以士兵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启发,现代军服问世。多年来,梵蒂冈卫兵的传统中世纪盔甲是在奥地利手工锻造的,金属头盔就重达2公斤。新头盔比之前的更轻、更便宜。之所以作出这项改变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士兵们在户外的阳光下站岗时间过长,头盔会变得非常热,以至于灼伤他们。这些新头盔的模板是16世纪头盔的扫描图,使用3D打印机制作只需14个小时;而旧的金属头盔的制作则需要近130个小时。新的头盔在重量上也要轻得多,而且能抗紫外线,结合通风槽,能保持士兵头部凉爽。

有此一说

虎头帽或源于古希腊的

“狮头战盔”

以老虎为形象的虎头帽,是我国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寓意孩子们能像小老虎一样健康茁壮成长。但谁会想过中国虎头帽可能起源于古希腊的“狮头战盔”,以佛教文化的形式辗转流传,在隋唐时期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事物。

有学术研究认为,“狮头帽”最早是由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制作的。古希腊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被宙斯妻子赫拉嫉恨,逼迫他完成12件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使命。其中第一件就是剥取一只怪狮的皮,赫拉克勒斯轻松完成,并为示威,将狮子头皮蒙在头上做战盔,这种形象就成为希腊罗马最强勇士的标志性装扮。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特别崇拜赫拉克勒斯,专门模仿了赫拉克勒斯头戴狮头帽的样子,而亚历山大征服的主要地区是亚洲的波斯帝国,其地域涵盖土耳其、中东直到与中国交界的帕米尔高原西邻地域,也就是后来佛教传到东亚的主要发源地。随着佛教在东汉传入我国,特别是公元4世纪后,这些头戴狮子战盔、源自古希腊的护法神,以金刚和天王等形式成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常客。

隋唐时期的中国武士也被狮子战盔这种威风凛凛的形象所折服,开始热衷佩戴起来,并且花样更多,不仅有狮子头、还有虎头、龙头、雀头等。唐太宗的爱将尉迟敬德墓出土了彩绘虎头帽武士俑、虎头帽将军俑,由此或可推测唐代时虎头帽已经和世俗文化完全结合,武士虎头帽至此已经发展到极盛。宋代之后战盔继续演化,名叫“狻猊盔”。清代组建的虎衣藤牌兵在雅克萨攻打俄国人立下战功,后来在平定张格尔之乱时,一身虎衣的藤牌兵成了骑兵的克星,吓战马、砍马腿,表现出色。

清末民初时,百姓寄希望于威猛的虎来护佑孩子远离邪魔,虎头帽一度盛行起来,成为吉祥服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