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俗语100条 戥穿石日掘恓惶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很多人日常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在增多,使用方言的场合和机会却在减少。而我们的下一代,有不少孩子不再会说方言,这算不算损失呢?至少在学习古代汉语上,一定是个损失。

我们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共同的源头,那就是近代汉语、中古汉语,以至于更古老的古代汉语。有很多你方言里的土到掉渣的词,说不定就有悠久的历史,甚至能在古代的典籍里找到出处。

粤语里,有些地方,比如东莞,把伴郎叫做邓穿石,很是让人费解。有学者考证,猪仔拎去市集卖,都会用担挑。农民担猪仔卖时,需要在担猪的担子一头担猪,一头为了平衡,放一块石头,凑成担子。那块石头就叫称“戥猪石”,戥者,等量也。在《儒林外史》、《红楼梦》里,这个词就出现过。算是近代汉语里的一个词汇。卖完猪后,戥猪石就毫无用处,被弃于路旁。伴郎也像戥猪石一样,婚礼一完,就完成了任务,所以广东人人称伴郎为“戥猪石”,久而久之音讹为“戥穿石”。现在普通话里表示称重很少再说“戥”这个词了,但是在广东话“戥穿石”这个词里,仍然保留了“戥”的用法,可以说是古语的残留。

失传的俗语100条 戥穿石日掘恓惶(1)

山西、陕北很多地方有 "恓惶"这个词,是可怜的意思。这个词在元代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就出现过,"猴行者知师意思,乃云:'我师莫讶西路寂寥,此中别是一天。前去路途,尽是虎狼虵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恓惶。'"

山西很多地方方言里说和别人一起去什么地方,会说“厮赶着”,“厮赶”也是有些来头的词。早在南宋,话本里就出现了这个词,比如“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二三里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宁夏中宁,被人骂了,叫做被“日掘”了。掘”表示辱骂,在很多地方都有。后来发现在《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里就有一句:“人有短便无刚,听着人掘他娘,为银钱就把廉耻丧”。

愚顽,宁夏中宁话里指人(尤其是老年人)说话啰嗦,纠缠不清。而近代汉语中的用法与此稍有差别。《西游记·三十回》:“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萨之念,救他随我们去罢,料他以后再不敢了。” 在中古文献中,“愚顽”还可以写作愚顽、玩遇、顽禺、顽愚等,如敦煌变文《舜子变》:“从此后阿爷两目不见,母亦玩遇,赴薪诣市。”

失传的俗语100条 戥穿石日掘恓惶(2)

知委,宁夏中宁话里有告知的意思。比如“你要是出去,给你妈知委一声”,“知委”就是这个意思。训诂学家张永言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词语杂记》里论证过“委”有“知”义,而且这个义项早在六朝时代就有了,到了宋代渐渐消失。梁代《高僧传》就有:“朔(东方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这么一个古老的词竟然一直在宁夏保留了下来,不是很有意思吗?

每个人的方言,都是自己学习古代汉语的宝贵资源。不过,你知道自己的方言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