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孙氏历任会长(史海钩沉牛山孙氏)

宗祠又叫家祠、家庙、祠堂。宗祠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由来已久。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祠堂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仔细推敲,其一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房屋;其二是社会公众祭祀某个人物的房屋。

牛山孙氏历任会长(史海钩沉牛山孙氏)(1)

★ 牛山孙氏宗祠★

在枣庄,与孙姓者相见,人们一般都会问上一句:“你是牛山孙还是大桥孙?”“牛山孙”指的就是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的孙氏家族。村中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孙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山孙氏历任会长(史海钩沉牛山孙氏)(2)

峄阳牛山孙氏宗族是枣庄市乃至苏、鲁、豫、皖临界区域较大的族群之一,其始祖于明永乐初(1403年至1416年间)由山西平阳府(现临汾市)迁居山东峄县牛山南麓(现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至今已逾600年,藩衍24世,族众48万余人。

牛山孙氏始祖孙泗于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迁至峄县,落居峄县西姜家营,因敦厚诚实、勤奋朴素被姜太公看中,将其长女许配与其为夫人。

从孙泗开始,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与四邻乡亲和睦相处,后南迁三里建村,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起18座二层砖瓦木制楼房,瓦屋成片,立名牛山村。

孙氏宗祠就坐落在牛山村内,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为坐北朝南、占地二十余亩的两进院落,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记事堂、英烈堂等十数间主要建筑,风格为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庄重肃穆,古朴典雅。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修族谱时重修,后又几经维修,终成今日之规模。

牛山孙氏历任会长(史海钩沉牛山孙氏)(3)

牛山孙氏历任会长(史海钩沉牛山孙氏)(4)

孙氏宗祠大门前有一高大影壁墙和两只石狮子,门楼上悬挂着颜体书就的“孙氏宗祠”匾额,大门上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字样,门两侧楹联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批是“木本水源”。穿过大门楼,进得孙氏宗祠的前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和几十通林立的墓碑。

后院还有两棵银杏树,据说树龄都在500年左右,由此可见孙氏宗祠建立之早。院中的几十通墓碑以清代碑刻为主,大部分为后来从孙氏老林(墓地)拉来的,其中尤以孔子第71代嫡孙、衍圣公孔昭焕题写的《乾隆圣旨碑》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

《乾隆圣旨碑》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原来立在徐州利国,“文革”期间被人垒了桥,孙氏后人几年前访得此碑后,遂将其“请”到了孙氏宗祠内安放。《乾隆圣旨碑》带有双龙戏珠的“圣旨”碑额,碑周身布满龙的图案,颇具“皇家气象”。《圣旨碑》的内容为乾隆皇帝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就像现在的任命书,其中不乏褒扬的颂词。衍圣公的地位在过去很高,牛山孙家能得到乾隆皇帝的赐封,并能得到衍圣公的亲笔题写圣旨,可见其当时的势力非同小可。此碑书体平正,清劲秀健,点画峻拔秀润,文人气颇足,是鲁南碑刻中难得的珍品。

牛山孙氏历任会长(史海钩沉牛山孙氏)(5)

宗祠的中部为飞檐斗拱、画栋雕梁的享堂,上悬乾隆年间峄县县令张玉树所赠的“恪遵世德”楷书匾额。以清廉著称的张玉树都亲自赠匾,由此也可以看出“牛山孙”当年的影响有多大。穿过享堂,就到了宗祠的后院。后院中两棵银杏树分列左右,中为大殿,供奉着孙氏始祖及列祖列宗的牌位;东为“英烈堂”, 记载着牛山孙氏历代先贤的功绩;西为“记事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沿革及族规、家训等。

二世祖贵,字天爵,二世祖母巩氏。

三世祖圯(读作yí,意义为桥),字儒侨,三世祖母朱氏。

四世祖逵、真兄弟二人。逵祖字伯达,生于弘治元年,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寿九十五。原配王祖母早卒,继配郭祖母,生五世七祖: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

四世真祖,字渐濯,在明朝正德年问白峄县迁居凤阳府宿州南五沟集童亭,配韩祖母,生五世祖旺。

真祖为南族始祖,其后人称南族。

六世祖时,孙氏家族人丁更加兴旺,家产殷实。

八世祖时,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便分居在峄西、峄南许多村庄,这就是后来修谱时按村庄分“门”。

五世分支

长支祖大用,壮躯长须,平易近人,分家后不很富裕,年过四十尚未立子。原配王祖母卒,继配王祖母,生海、滨、泓、济四祖。万历23年(公元1595年)长支祖寿73岁卒。海祖45岁时才分居。长支旧室一段为济祖分宅,宅后地归济祖。二支旧宅一段为滨祖分宅,宅后地归滨祖,长支旧街南至中街一段为泓祖分宅,中街至南汪一段为泓祖分宅。二支旧街南至中街一段为海祖分宅,二支中段至南街一段为海祖所有。

二支祖大京分家前管内事,因过于谦卑、节俭,四世祖常诫之,所生渊、沼、沚三祖,皆不振。分家后渐失旧业。二支祖先长支祖—年卒。二支宅一段及中街一段皆归长支诸子分宅。

三支祖大贤,身伟性真,好行义事,家道丰厚。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卒,寿80。三支祖生淮、池、洵、漕、浙五子。六世分家时,淮祖先于父十余年卒,无嗣无分宅,旧宅一段一分两截,前段为漕祖分宅,后段为洵族分宅,宅后地归洵祖。中街新宅一段亦分两截,前段为浙祖分宅,后段为池族分宅。中街南至汪一段四截均分,前归池祖,后归浙祖,中两段分别归洵祖、漕祖。

四支祖大儒,身伟面麻,性直心严,重义轻财,愈老愈健,步履如飞。生泮、泽、江、澜四子。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卒,寿83。六世分家亦是旧宅一段作两截分,中街一段亦作两截分。因泮祖出业杨家庄,江祖出业巩家湖,澜祖出业马家山,惟泽祖守业。七世又不振,旧宅一段及宅后随宅地,中街后半截,南街一段,尽归三支,惟中街前截江宅分宅,最后归五支。

五支祖大学,弱冠习武,艺精气盛,能广田结社,有子三瀛、洲、源。分家后家道兴隆。于万历41年(公元1613年) 卒,寿83。六世分家,中街一段为洲祖分宅,南街一段为源祖分宅,旧宅一段归瀛祖,因其外出营业,后来亦归源祖。

六支祖大兴,弱冠习武,身高力大,英姿不群。分家后财旺福戎,广田结社,家道兴隆。生三子:治、汲、浚。六支并七支分宅起一大楼。六支宅独得两位宅,又并七支前场地。旧街以上归六支所有。六支祖大兴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卒,寿72。治祖承父志,让旧街与浚祖两楼一段,汲祖白取前场旧街南至中街头东一段及旧街头南往西,中街往北,又中街南至汪街头东一段后半截皆为治祖分宅。

七支祖大量,习武事,慷慨尚义节,称得上“杰士”,同六支祖、五支祖志同道合,事必相议。支撑门户的事都倚重于他。所生淬祖,弱冠胡须甚茂,先于七支祖而卒。七支分宅一段归六支,六支、七支宅后随宅地归五支。七支宅两临河斜地,前窄后宽,前截归六支,后截归五支。七支祖.前场地旧街南至中街作三大进,旧街南一大进,中街北一大进归六支,中一大进归五支,中街南至汪,皆作两截,前截归长支,后截归六支,此牛山祖宅之大略也。

(微游枣庄)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