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广场舞对比(不同于其他舞蹈)

中外广场舞对比(不同于其他舞蹈)(1)

一公园凉亭内,市民在跳舞。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新京报讯(记者 查志远)11月30日,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新京报社、千龙网、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文化馆、北京舞蹈家协会联合主办,新京智库承办的“健康中国•舞动文明——2021首届中国广场舞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在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精神的力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广场舞比舞台舞蹈内容更丰富

音乐舞蹈副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唐自力在论坛上表示,广场舞和舞台舞蹈的区别就在于自我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广场舞是自我,主要是跳给自己看的,娱乐自己的心情。舞台舞蹈是作为一个演员要完成导演的作品,带着任务去演给观众看。这两个方面,就是角色与自我要分开。

在唐自力看来,广场舞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积极向上、适合运动、心情舒畅就可以了。拿民族舞蹈来说,要具有本民族的、本地区的特色和风格,并且还有传承的任务。不是本民族的东西是不能乱用的,这跟广场舞有很大的区别。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在论坛上表示,广场舞民众自发特点特别重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广场舞是最积极的文化沟通方式,原来在于这是民间自发的交流。

慕羽指出,最初使人类社会化的方式正是舞蹈,现在成了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并不断丰富生活。在慕羽看来,广场舞不仅可以锻炼、活动,还可以让人感受到在小社会中,从陌生人到熟人,甚至是准亲人的温暖和热烈。

慕羽借用费孝通先生的经典阐释和比喻,不同的广场舞队,形成了以己为中心的一种插叙格局。这就像一个现代型熟人社会缩影,就是像贴着水面丢石头,形成了同心圆的波纹,一圈一圈波纹的远近可以标识着社会关系的亲疏,越往内就代表着私人关系的增加。

在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马鸿韬看来,广场舞一般来讲它是由音乐、动作、客体环境构成。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群体性,这种群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我们民间的文化,同时它的发展也跟民间的地域文化和百姓自身的投入和喜爱分不开。广场舞的内容跨度不仅仅是反映出我们每一个人个体的家庭、社区、社会以及邻里之间,也是社会的一个安全阀。可以说大家在一起跳广场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一些矛盾。

广场舞沉淀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心理

马鸿韬认为,广场舞是极具有原发性的中国特色文化活动,这一点满足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所以它可以打造成我们文化惠民的新阵地。广场舞项目其实也是文化共建、共享的新的载体。

中外广场舞对比(不同于其他舞蹈)(2)

市民在雪中跳舞。 新京报记者吴宁摄

慕羽表示,城市广场舞虽然不同于农村传统的广场舞蹈,也跟国外露天广场的一些其他社交类舞蹈不太一样,虽然跳出来都是千姿百态,但是中国广场舞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沉淀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心理。近年来,国外也有很多人跳广场舞,这就增加了一些公众意识,这种公众意识的正向发展就是直指人心的民间跨文化交流。

广场舞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并不是源于舞蹈本身

在慕羽看来,广场舞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并不是源于舞蹈本身。广场舞的参与者们也需要帮助,需要解决跳舞的场所、音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民间、个人、集体形成合力。慕羽认为,国内外都存在广场舞被误解或者广场舞“污名化”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整个社会潜移默化地滋养出一种对广场舞文化认同的公众意识。

对于广场舞走出国门,如何融入当地文化方面,慕羽表示,国外其实也有广场舞,只是文化的融入,在国内跟国外有着一定的区别。比如美国一个社区性的舞蹈活动,翻译成中文的话是“舞在落日余晖时”,在中国人看来这可能就是西方人的广场舞,跳的舞其实是拉丁风格的社交舞,配的音乐和跳的风格也是非常多样,不是像中国的集体舞。

对于国外出现广场舞噪声扰民怎么办,慕羽以美国为例,类似广场舞这样的活动在美国需要获得活动许可证。活动许可证上面有一个音量的允许的范围。因为美国有规定,一定是在非居民区,非居民区有大片空地上的范围,有分贝允许的具体范围。

马鸿韬则指出,在广场舞的竞赛当中,是有相应的文明公约要求,比如音乐的分贝不能超过55分贝,时间是不能晚于21点。在马鸿韬看来,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在健身的同时,还有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样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平台上得到展示,这对个人的自信,乃至整个社区文化的自信都非常有帮助。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刘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