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活动中有供兔爷的习俗(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活动中有供兔爷的习俗)

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活动中有供兔爷的习俗(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活动中有供兔爷的习俗)(1)

在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活动中有供兔爷的习俗,因此在京城,人们常常把祭月的这一天叫作“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便络绎不绝。

兔儿爷曾是北方孩童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过去每到中秋节,人们总要请来兔儿爷,放在案上祭拜。中秋节这一天往往天朗气清,古人在这一天要赏月祭月,逐渐形成习俗,所祭的神物中便有玉兔。玉兔在月中捣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明朝时,玉兔的传说故事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据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人患病,久治不愈。嫦娥见此情景着急难过,就派玉兔下凡为百姓治病,玉兔变成一个美丽少女,挨家挨户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她,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她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还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瘟疫被清除之后,玉兔就悄悄地回到了月宫。有了这个故事以后,玉兔才真正成为黎民百姓祭拜的对象。

祭拜玉兔最初采用的是月光纸。明朝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祭月结束后就将月光纸焚烧掉。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红红火火,连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没忘记拜月祭兔。那一年,慈禧太后在逃出北京后恰逢中秋,她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就举行过祭月之礼。清人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中写道:“晚饭后按照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看出,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作太阴君的。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而是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作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太阴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中国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被纳入国家庆典,比如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祭月的仪式作为上古季节祭祀仪式一直是皇家祀典。隋唐以后,皇家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祭月成为一种民俗活动,特别是宋代形成了中秋节之后,人们的拜月祈愿还是多样化的,这广泛见诸文学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