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1)

前几天闺蜜跟我抱怨: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脑袋里在想啥,小时候一直围在身边叽叽喳喳提要求,越大越难沟通,主动征求她的意见,永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问急了就丢给你一句:“算了,不说了,反正你也不会答应的。”

真的要把人气死?

估计有很多的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

“晚上你想吃什么?”“都行。”

“周末自然博物馆去吗?”“随便。”

“生日礼物有什么想要的?”“都可以。”

为什么跟孩子这么难沟通呢?问TA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随便、都可以、无所谓、不知道……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2)

当孩子说“随便、都行”的时候,他是真的完全不在乎、没想法?还是被逼无奈的无声妥协?

当孩子说“我不去、我不要”时,他是因为不喜欢而拒绝?还是在害怕什么?

当孩子说“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时,他是真的想跟父母对着干?还是用看似“叛逆”的语言,来保护自己?

其实,那些看似很平常、随口一说的话,其实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隐藏着孩子长久以来不被看到的情绪。

也传递着同一个信息——你跟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孩子爱说“随便”,并不是他们真的无所谓!

孩子爱说“随便”,不是因为TA真的无所谓,是因为他们总是“被随便”。平时生活中,能得到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太少了。

1 需求被忽视

家长过于强势,说一不二,控制欲爆棚,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期,容易压制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在长期被否定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慢慢开始放弃选择额,开始喜欢把“没事,都行,我随便”挂嘴边。

我侄子就是个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前年刚高考完时,全家人都在讨论选什么专业好,有说学机械的,有说学医的,也有说选法律的。

他爸爸征求我的建议时,我说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意向呢?他想选什么?他爸爸说:

“他啊,他说随便,什么都能读,让我们帮他决定就行了。”

关乎大学专业这样的人生大事,孩子自己真的会随便吗?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从未被关注过。

于是这个总说“随便”的孩子,习惯了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慢慢的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什么事情都随便了。对世界不再充满热情、失去好奇心,并且总感到无聊无趣,甚至自信心不足。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3)

2 想法被否定

咱们再看看下面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家长:周末你想去哪玩?

孩子:我想去游乐园!

家长:现在去太晒了,咱们去科技馆吧,又凉快你又能学点知识。

孩子:……

家长:你生日快到了,蛋糕想要什么口味的?

孩子:巧克力的!

家长:不行,巧克力的太上火了,咱们吃水果的吧!

孩子:……

这样的场景真是再常见不过了:大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左右孩子的选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逐渐感觉到,反正我说什么都没用,最后还不是得听爸妈的。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4)

3 事情被包办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综艺——《朋友请听好》,有一期里,易烊千玺读了一封信。

信是一名25岁的研究生写来的:

“我已经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的太严了,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

“我现在都读研了,还被要求每天11点前回家。”

“国外生活期间,生活费每周给一次,怕我乱花钱,怕我冲动消费,怕我到月底饿肚子。”

“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都是妈妈给我买的。”

这位朋友还说道,出去和朋友吃饭,妈妈只给他50块钱。因为没有多余的开销,他甚至交不到女朋友。

对于妈妈这种事无巨细的掌控,已经让他“呼吸不过来。”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5)

网友们建议他出去独立。可他却说:“真的很想独立,但是面对妈妈的安排只得回答“随便,都听你的”

25岁,高学历,却在纠结该不该独立!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不敢下决心改变。

他怕妈妈伤心的背后,掩盖的是没有主见,没有独立判断的错位心理。从小被安排、掌控,从不曾自己做决定,让他变成了没有主见,任人摆布的“优秀的绵羊”。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选择,也不是逃避做选择,而是被“包办”惯了之后,丧失了做选择的能力,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样做让孩子甩掉“随便”,成为有主见的人!

有主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何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呢?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1 多问孩子为什么,打破“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的环境

有的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家长在生活中大包大揽,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孩子做了,造成孩子“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环境。想要孩子改变,就要先打破这种环境,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

家长可以在遇事的时候问问孩子:

· “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 “如果你来安排这场宴会,你打算怎么做?”

· “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你试试看。”......

总之,小仙女们别有心理负担,将事情大胆地交给孩子去做,去安排,看到错误可以去提点,但不要插手,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从“随便”变成“我要怎么做”,最终树立自己的观点。

2 给孩子创造“做主”的机会

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小事”,即便孩子办砸了也不会影响整个家庭的运转,拿给孩子来锻炼自主性最合适不过。这些事包括但不限于:

(1)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

(2)决定自己梳什么发型;

(3)决定自己毛巾的花纹;

(4)决定自己牙刷的颜色;

(5)决定用什么味的牙膏;

(6)决定喝牛奶还是橙汁;

(7)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具;

……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这些“小”事培养的是孩子对自己想法的自信。

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想法有自信的时候,他才敢于在人群中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支持,从而引领他人、影响他人。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6)

3 允许孩子犯错

倘若你希望孩子将来有主见、不盲从,至少在儿时要给他坚持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即便那是错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请给孩子机会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不是粗暴地否定。

说实话,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你那些自认为弥足珍贵的经验,很可能已经过时了。

当孩子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时候,不妨这样说: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7)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8)

“你很有主见,很有想法,这很好。”

“不过,我觉得这个方法更好,你要不要考虑尝试一下呢?”

“既然你很坚持,那你就自己去试试看吧。”

“你做的很好,看来你是对的,你很棒。”

“做的不如意吗?要不要试试看我的方法呢?”

“看,这不是也做得很好嘛?”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9)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10)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11)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说: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尝试、失败和做得更好的自由,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完美主义不仅是美善之敌,也是成长之敌。”

一定要记住,请允许孩子犯错,陪孩子,在错误里多呆儿一会儿。如此,你将收获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也会遇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4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妈妈赶紧上前,抱起孩子说:“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这地板是大坏蛋,妈妈替你打它!”

场景二:孩子吃饱了,妈妈说:“好孩子,你正长身体呢,吃这点哪够啊?来,再吃点,乖啊!”孩子不吃也不行,最后被妈妈缠着吃。

场景三:孩子急匆匆要去学校了,妈妈却拦着不放,逼着孩子再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觉得冷,不肯穿。妈妈说:“老娘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冻着了怎么办,别不识好歹!”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杀伤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见。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饥饿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破碎的自我,又怎会有长久的幸福?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12)

孩子对一件事的判断和感受,不要第一时间去否定,而是尊重他,在这种氛围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告诉孩子:“我的感觉是什么,当然最主要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更重要。”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坚持自己的选择。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这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品质

5 举行家庭“辩论赛”,让孩子体验“有主见”的快感

家长可以经常在家中举行一些小型“辩论赛”,三人之间,其中一个家长和孩子是一方,另一位家长为另一方。两方提出不同的观点,积极让孩子发言,引导孩子想办法说服自己,最终“假装”认输,让孩子体验到“有主见”的快感,这样,孩子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深入,对于面对的事情,很难再说“随便”了。

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孩子这些口头禅背后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观感受,贸然给孩子贴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

那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僵,和孩子只会越来越远。

人最绝望的不是困苦,而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感。只有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把人生攥在自己手中。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做驾驶员,开着自己的人生列车,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吧!

对孩子的爱不能随便说 当孩子爱说随便(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