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谈留白(论语解谜破解行)

论语谈留白(论语解谜破解行)(1)

《论语》原【第02篇为政第13章】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游梦僧直译】子贡问(如何成为)君子,孔子说:“先修治他的言谈而后依从他(所修治过)的言谈。”

【游梦僧意译】子贡问如何成为君子,孔子因应子贡多言无实的性格,故回答他说:“先修治他的言谈,使言谈信实,而后依从他所修治过的言谈。言谈信实且做到言行一致,即为君子也。”

【杨伯峻译文】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做出来,然后再说。”

【钱穆译文】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李泽厚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履行所说的,然后再说。”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详解】《论语》此章的“行”的特殊意义,想必许多人想都没想到过。不信,往下看,本僧将从多角度、全方位解读这“显而难”的“行”字。

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善雄辩,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其言语排第二。

子贡经商头脑发达,被称之为“儒商之祖”“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或指地位高的人。先秦经典,如《论语》、《易经》和《诗书》等多有使用。专有词,解读时不转译,直用

“问君子”应该作如何解读,到底是“如何成为君子”,还是“君子是怎么样子的”,又或者其他,须要看后面说了些什么,才能反推得出来。

行,修治,治理。《墨子·经上》:行,为也。而“为”有“修治,治理”之意,如“为学”。

中文许多词语,都是同义组词,“修行”就是其一,修就是行,行就是修

《论语》【05公冶长篇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从句式来反推,由后面的“事上也敬”、“养民也惠”,就知道“己”是“行”这个动词的受词“其行己也恭”,就是“他修治自身哪,恭肃!”,用白话来说,就是“严于律己”。

又如《论语》【13子路篇20】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行己有耻”,就是“修治自身(以至于)我耻辱感”。

又比如“子行三军”,就是“你治理、管理三军”。

“行”字的解读,是《论语》本章的关键,它的解读像“谷”、“死”等字一样,是开启《论语》之门的神秘钥匙。

言,言谈

先行其言,先修治自己的言谈

之,是代词,代指前面的“言”,即指“修治过的言谈”。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修治他的言谈然后依从修治好的言谈

为什么要先修治自己的言谈?本僧不瞎编乱造,咱继承秉承“以《论》解《语》”的原则,用《论语》自身的话来证明之。

《论语》【14宪问篇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怍,惭也。孔子说:“那说的不惭(大言不惭),那么做到它也难。”就是要求人修治言谈,莫大言不惭,瞎吹乱侃

《论语》【14宪问篇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不修治自身言谈,就会“言过其行”,君子耻之。

《论语》【04里仁篇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理同上:说得出,做不到,耻也。

……

正因为“言之不怍为之难”、“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和“古者耻躬不逮言”,所以,要成为君子,就一定先“行其言”,就是“修治言谈”。经修治过的言谈,“不过且怍”,故后可从之。

杨钱李三老,根本就没弄明白《论语》此章说什么,乱解一通。说什么“先把要说的做出来,再说”,不知所谓。如果所言所行之事是错的,这先做还是先说,能改变其错的本质吗?!

咱看看北宋·邢昺·《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贡问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特别注意,“而后以行从之”,很明显,就是行从言,且这“言”是先“行”(修治)过的。《论语注疏》是解读对的。

众所周知,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而这一章就是一个例子。一个君子的品质自然不一而足的,为什么孔子独以“行其言”(修治言谈)来回答子贡呢?

因为子贡就是一个吹牛大王,平日无事就喜欢“方人”,即评点别人(见《论语》【14宪问篇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看,“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口无遮拦”,喜欢对人评头品足。

正因为子贡有这样的性格,故夫子借他来问如何成为君子之机,特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来提点他。

比如,不同的人问孝,孔子会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人问君子,孔子也会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回应。这点,对于解读《论语》的人来说,是必须得有的意识,在解读《论语》的时候,除了要知道孔子回答别人的话的意思,还要分析为什么他会用这话来回答。

用这样的解读角度,咱再简单解读一下,同是“问君子”的篇章。

《论语》【14宪问篇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因为子路勇,易冲动而对人不敬,所以让他学会敬重别人。

《论语》【12颜渊篇0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为什么他又人让司马牛修“不忧不惧”呢?因为他的哥哥司马桓是个不安份的大官,司马桓,就是《论语》提到的霸凌孔子的“桓魋”。

《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司马牛)其兄司马桓作乱于宋,对此司马牛坚决反对。其兄失败奔卫,他就离卫去齐;其兄奔齐,他又离齐奔吴,誓与其兄不共事君。

你说,有这么一个不省心的哥,老是搞作乱专权,自己能“不忧不惧”吗?故孔子以“君子不忧不惧”回答他的“问君子”。

好,不扯太远了,咱继续解读本章内容。

前面说了,不看后面孔子的回答,很难知道“问君子”作何解读的。经过上面的解读,可知:“问君子”是“问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论语》此章的“行”字,就是“修治”的意思,修行修行,修就是行,行就是修。本章强调的是:要成为君子,就要修治言谈,使言语信实,然后言行一致。

试想,一个人整天满嘴跑火车,动不动就胡吹乱嗙,这种人,你信得过么?绝对是“信他一成,双眼失明”(此话要用广东话讲才押韵)。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先要求小孩子从讲真话讲实话,做诚实的人。

综上所述,咱可以把此章意译为——子贡问如何成为君子,孔子因应子贡多言无实的性格,故回答他说:“先修治他的言谈,使言谈信实,而后依从他所修治过的言谈。言谈信实且做到言行一致,即为君子也。”

最后,做一个提示:古文中的“行”与“为”,有近似的意思。世人多误读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其一,具体的讲解,这里就不展开了。简单提示一下:“为己”是“修治”之意,而不是“为了”。

《论语》此章,就简单解读至此。

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论语解谜——给坑害孔子的人》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在后面打赏支持,谢谢

【第02篇為政第13章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遊夢僧直譯】子貢問(如何成為)君子,孔子說:“先修治他的言談而後依從他(所修治過)的言談。”

【遊夢僧意譯】子貢問如何成為君子,孔子因應子貢多言無實的性格,故回答他說:“先修治他的言談,使言談信實,而後依從他所修治過的言談。言談信實且做到言行一致,即為君子也。”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