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深层的修养是什么(以经典涵养自身)

来源:【中国教师报】叶圣陶先生在《未厌居文谈》中抓住《孔乙己》一文中的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追问其在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作用,“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使人快活”、引人“发笑”相呼应,却也蕴含着深切的同情和深刻的批判;“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点明孔乙己“多余人”境地的同时,也显露出小伙计的寂寞无聊,这就为孔乙己引众人哄笑情节当中蕴含着人生的寂寞相配合,构成了全篇寂寞的空气而叶圣陶先生在《揣摩》一文中更是对《孔乙己》的行文逻辑和精彩细节细致分析经典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只有反复阅读、多加揣摩,才能有不凡的见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个人最深层的修养是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最深层的修养是什么(以经典涵养自身)

一个人最深层的修养是什么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叶圣陶先生在《未厌居文谈》中抓住《孔乙己》一文中的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追问其在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作用,“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使人快活”、引人“发笑”相呼应,却也蕴含着深切的同情和深刻的批判;“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点明孔乙己“多余人”境地的同时,也显露出小伙计的寂寞无聊,这就为孔乙己引众人哄笑情节当中蕴含着人生的寂寞相配合,构成了全篇寂寞的空气。而叶圣陶先生在《揣摩》一文中更是对《孔乙己》的行文逻辑和精彩细节细致分析。经典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只有反复阅读、多加揣摩,才能有不凡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倡导教师要善读善写,他如此倡导,也如此践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圣陶先生对“善读善写”的呼吁反复出现,恰是因为先生深知:教师能做到善读,必然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即使无心模仿,但日渐月染,思绪与技巧也能渐有提高,必臻于善写之境;而教师善读善写,才更有可能教会学生善读善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国文教育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可谓一脉相承。

语文的核心能力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消化养料之后的表达。阅读和写作,分别指向摄入和输出: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想要放开双手,让学生自己在水中自由嬉戏,就先要让学生见过水,在水中嬉戏过;学生必须有足够的阅读作为底子,才可能有阅读书籍的习惯,才可能有欣赏文学的能力,之后才可能有写作的功底。

而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具体的凭借,需要学生面对中外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外优秀文学经典,只有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能有所得。然而,开卷未必都有益,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教师善于引导的前提是能够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一则自己善读善写,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善读善写,深知甘苦,指导学生才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真知语文教学为何事,才懂得相机诱导,保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味和志趣。

所以,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第一要务。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日常,是最核心的专业能力,教师的阅读要走在学生之前,量和质要远远在学生之上。一个善读的语文教师,一要阅读中外文学经典,广泛涉猎,让自身的精神世界走向辽阔,经典作品纵贯历史的长河,阅读经典就是打破生命的限度,与古人倾谈;在现实的“此在”之外寻求“旁在”,领受不一样的人生。二要逐渐形成阅读经典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只有足够的涵咏和体会,才可能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而阅读方法一旦形成,纯熟于心,就能展卷自如,教师自己体会得深,教给学生才切近。

阅读经典,是取他山之石,锻造自己攻玉的本领。

教师善读善写之后,还需要善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加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教育是用人去影响人,用生命影响生命,教师的样子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成为的样子。教师善读善写,才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教师懂得语文教育的规律,才可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二者是语文教师的“道”,有了这样的“道”,才可能让学生“信其道”,从而“亲其师”。当学生亲近老师了,信服老师的“道”了,老师的相机诱导才会发挥最大效用。

学生的“领悟之源”除却教材,还应该指向广阔的经典作品,是经由教师阅读思考后适合学生学情的文学名著。借鉴教师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然后体会,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以期探索自己阅读文学经典的路径,勤加练习,逐步增益其所不能,至于纯熟,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裁剪合度。学生抵达这样的境地,大概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言:“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正此之意,既然“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那么教师应该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这触及教育的本质问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何为?教师在何时为?在何时不为?

这让我想起明末东林党人祁彪佳和父亲之间的一段往事:

天启二年,祁彪佳进士及第,被授予兴化府的推官。临行之际,向父亲请教为官之道,遭到父亲拒绝。事后他父亲的解释是:“你没见过那些教人游泳的吗,如果学游泳的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一旦把他拉到清冷的水边,打翻辅助他的壶瓮,推他入水,游泳就学会了。现在他去做官,就是打翻壶瓮的时候了。”祁彪佳果然以贤明能干而著称。

语文教师和学生先要借助壶瓮,以经典涵养自身;然后找到合适的时机,打翻壶瓮,海阔凭鱼跃。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四中学)

●请读者思考

教育改革是革故鼎新,有哪些“故”和“新”是一脉相承的,又有哪些“故”和“新”是不能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可能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是语文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守住的“语文味”吧。我想,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一定有答案,不妨认真阅读其文,明确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保有语文课堂的味道。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