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俞伯牙摔琴觅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话说春秋战国时候,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

楚国郢(运)都人氏,即今天湖广荆州府之地也。俞伯牙是楚国人,却在晋囯做官,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王之命,来到楚国修聘(友好访问)。伯牙讨这个差使非常高兴,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即日就从陆路到了郢都。朝见了楚王,言说:我奉晋王之命来此拜见楚王您,希望我们晋楚两国友好结盟,从此两国如兄弟。

古有俞伯牙摔琴觅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1)

楚王大喜,于是设宴款待俞伯牙,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看坟墓,会一会亲友。虽然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己毕,拜谢楚王要返回晋国去。楚王赠予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想念故国江山之美,想要恣意观览楚国锦绣河山,要从水路而行。于是假奏楚王说道:臣不幸得了一种病,不能做马车和骑马走。所以启禀陛下您,我想乘舟而行,以便医药。不知可以不?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使臣,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这一日,船行至汉阳江口。

正好是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突然间!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船于山崖之下。不多時,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当空。那雨后之月,月光如洗更胜平常。

伯牙坐在船舱里,独自无聊。于是命书童焚香炉内,说道:待我抚琴一曲,以遣情怀。

书僮焚完香,捧出琴囊放在案上。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还没有弹完之时,突然间,指下“刮喇"的一声咱,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连忙让书童去问船头;这船是去哪里啊?可有人家?

船头答道;因为偶遇风雨,船泊于山脚下,虽然有些树木,但是并无人家。

伯牙惊讶不己,心里想着:荒山之处断琴弦可是奇怪,若是在城郭村庄,或许有聪明好学之人,偷听我弹琴,所以琴弦忽然间断了。这荒山下那会有偷听琴音之人?

哦!我知道了,可能是有仇人派遣刺客或者是有盗贼在此,想来登舟劫我财物。

于是伯牙命左右随从说:去给我上山上捜一搜,看看是不是有人藏于暗处。

手下人领命,唤齐众人,正想搭跳板上崖。忽然间听到岸上有人说话:船上的大人不必惊慌,小子并非奸盗之流,只不过是一个樵夫。因打柴回家晚了,又赶上骤雨狂风,无处避雨才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

伯牙大笑说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不知真假,我也不计较了。樵夫还是快快走路吧!

那人并不离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古有俞伯牙摔琴觅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2)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沒有听琴之人,这夜深人静,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之人也未可知。

于是走到船舱门口,颇有惊喜之色问道;崖上那位君子,即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刚才所弹何曲?

那人说道∴小子若不知,又怎么能来听琴。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国陋巷箪瓢乐,——到了这一句琴弦就断了。还没有抚出第四句来,我还记得那句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俞伯牙闻听此言大喜,说道:先生果非俗士,隔离太远不便说话。来人啊!掌跳板,看扶手,请先生登舟细讲。

于是随行之人把跳板放起,此人上船,一看果真是一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穿芒鞋。手下是势利之人,见是樵夫下眼相看。说: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家老爷要叩头,问你甚什话小心回答,老爷官大着呢!

樵夫却是不急不躁,说道:列位不要粗鲁,等我解衣相见。

拿下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笠,身上穿蓝布衫儿,搭膞拴腰,露出来蓝布裤子。樵夫是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笙,尖担,板斧都放在船舱外面。然后脱了芒鞋,除去泥水重新穿上,走进舱里。

官舱里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见了俞伯牙双手抱拳做一长揖并不下跪,说道:给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哪有布衣之友。下来还礼,恐失了官吏的体面。即请人下船,又不好让樵夫回去。伯牙没有办法,只微微挙手说道:贤友免礼了。叫书童看坐的。童子拿了一张杌坐儿放在下座。

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弩说道:你且坐下。

俞伯牙用你我之称,可知对樵夫的怠慢程度了。

那樵夫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心中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也不问姓名,也不呼手下人献茶。默坐多时,怪而问道:适才在崖上听琴之人就是你吗?

樵夫答道:不敢!

伯牙说道`我且问你!即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它有什么好处?

正问之时,船头来禀告:风急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了。

伯牙分付,“且慢些"

樵夫说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船。

伯牙笑着说:恐怕你不知道琴理吧!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

樵夫说道:即如此,小子就说说吧!

此琴乃伏義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凤凰乃百鸟之玉,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伏義氏知道梧桐乃树中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其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

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漫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辰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

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长三尺三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序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季。厚二寸,按二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闫月。

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徽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古有俞伯牙摔琴觅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3)

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羑里,记念其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

先是宫商角徽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

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

何为六忌?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为七不弹?

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何为八绝?

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背记之学问。又一想即便是记问之学也很了不起了。

不如在试他一试。

此时伯牙也不似先前你我之称了。

又问道:足下即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颜回从外面进去,听琴中有幽沉之声,怀疑有贪杀之气,就问孔子。

仲尼说:我刚才抚琴,见猫要捕鼠,想让猫捉到老鼠,又害怕老鼠跑了。所以有贪杀之意,遂落于丝桐。

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

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所想,足下能听闻而知道吗?

樵夫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试抚琴一过,小子用心听琴,如果猜不到望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把琴断之弦重新整好,想了好半天,心里想着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叹道:美哉!峨峨兮若泰山!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答。

又凝神一会,将琴再弄。心里想着流水。

樵夫又赞叹道:美哉!洋洋兮若江河!大人意在流水也!

只说两句话,己中伯牙心事。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

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是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微,贱字子期。

伯牙拱手说道:是钟子期先生。

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处?

伯牙说道:下官俞瑞,仕于晋国,因修聘而來。

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子期坐在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上茶,茶罢。

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道:借此攀话,畅所欲言不必拘禁。

子期称: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口说道: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

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伯牙点头说道:好个集贤村!

又问:道艺何为?

子期说: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说道:子期先生!下官要直言了,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我偷偷的觉得这不可取啊!

子期说道:实不相瞒,我有年迈父母,又无兄弟手足相辅助。砍柴度日,以尽和父母之余年。

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

伯牙道:如此大孝,越发难得。

二人相互敬酒,彼此甚觉舒爽。子期宠辱不惊,伯牙越发敬重喜爱。又问子期:青春多少?

子期说:虚度二十七岁。

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伯牙愿与君结为兄弟,不负知音契友。

子期笑着说: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高攀,有辱俯就。

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下官碌碌风尘,得遇高贤结契,实乃平生之万幸!若与富贵贫贱为嫌,那我俞瑞为何等之人。

于是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在船舱之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从此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

两个人添酒回灯重开宴。

子期让伯牙兄长坐上座,伯牙听弟之言上座坐下。二人慢慢的喝酒,彼此谈心说话,真是情投意合,兄弟俩有说不完的话语。

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

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之迹,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来收拾篷索,准备开船。

子期起身告辞。

伯牙手捧一杯酒递给子期,手握住子期的手叹息:贤弟!我们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为兄舍不得贤弟你啊!

子期闻听此言,不觉泪珠滴落杯中。

子期一饮而尽,斟满回敬伯牙。

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

古有俞伯牙摔琴觅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4)

伯牙说:愚兄余情不尽,意与贤弟同行数日可好?

子期说道:小弟不是我不想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

伯牙说: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诉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子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告双亲,父母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听后,点头说道:贤弟真是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说:兄长明年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

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天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明年来还是五六日到。若过了中旬,迟到数日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于是叫童子拿笔墨纸砚,把钟贤弟的居住之地和时间全部都记录下来。

子期说道:既然如此,小弟来年八月仲秋五六日准在江边拱候,不敢有误。

天色己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说:贤弟稍等。

命童子取出黄金两笏,双手捧起对子期说道:贤弟,区区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的奉养孝敬之资,望弟万勿推辞必须收下。

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穿上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板搭扶手上崖。

伯牙直送至船头,兄弟俩人洒泪而别。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名胜,无心观看,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

经过之地,知道是晋国的上大夫

,都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王,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里想着知音子期,无日忘之。眼看中秋将至,奏过晋王,给假还乡。

晋王依允。

伯牙收拾行装,仍旧乘船而行。

正好八月十五夜,船泊于去年之地。水底抛锚,崖边钉橛。皓月当空,一线月光射进舟内朱帘。

伯牙命童子卷起朱帘,走到船头,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

想起去年与知音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不是爽信!

又等了许久,想到:我知道了,江边来往船只很多。我今日所驾的船,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

去年我原在此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听见,必来相见。

于是命童子取琴放置船头,焚香设座。

伯牙开襄,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之中却有哀怨之声。

伯牙停琴不操,“哎呀不好!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年曾言父母年高。莫非父丧或者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能失于亲,所以不来也。天亮之后,我亲上崖探望。”

伯牙想到这里,让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伯牙一夜未睡,挂念弟弟子期。真是眼巴巴的盼望着天明,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

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说:若吾弟居丧,可为礼金。

踹跳登崖,沿着砍柴之路,约莫走了十几里路,出了谷口,伯牙站住

。童子问道:老爷为什么不走了?

伯牙说:山分南北,路列东西,有两条路不知往哪里走,等候问问识路之人,在走不迟。

伯牙就在石上少憩,童儿站在身后。

不多时,从左边路上来了一个老翁,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慢慢的走来。

伯牙整衣,向前施礼。

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蓝轻轻的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说道:先生有何见教?

伯牙道:请问老人家!去集贤村往哪条路走?

老者回答道:这两条路都是往集贤村走,左边是上集贤村,右边是下集贤村,各是十五里路,不知先生要去哪个集贤村啊?

伯牙听后,黙黙的无语,心里想着吾弟是个聪明人,为什么说糊涂话呢?相见之日也该把上下说详细了才好。

老者又说:老夫在此久住,十里八村,全都知道,先生只说要去找谁即可。

伯牙说道:学生要去钟家庄。

老者闻听钟家庄三个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以去,钟家就别去了!

伯牙大惊问是何故?

老者问道:先生去钟家庄,要访何人?

伯牙说道:吾弟钟子期。

老者闻听此言大哭道:子期钟徽,乃是吾儿子啊!去年八月十五打柴归晚,遇见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

临走赠黄金二笏。吾儿从此买书攻读,老朽不才,也没有禁止他读书。就这样吾儿子白天采樵劳累,晚上拼了命的读书,心力耗费,染成怯疾,数月之前已经亡故了。

俞伯牙闻听此言,犹如五雷轰顶,肝胆俱裂。泪如涌泉之水,悲如怒吼之风。大叫一声,痛煞我也!

傍山崖跌到,昏绝于地。钟公用手搀扶,回头问一下小童:这位先生是谁?

小童低低的附耳说道:就是俞伯牙老爷。

钟公说道:原来是吾儿好友。

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在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嚎啕大哭。道:贤弟啊!昨夜我泊舟,还说你爽信,岂不知已成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可痛死愚兄啊!

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新给钟公施礼。

不敢称呼老丈,改称老伯,以见自家兄弟之意。

伯牙说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

钟公说道:一言难尽!吾儿临终之时,老夫和拙荊坐于卧榻之前,吾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要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

老夫不负吾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的右边,有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不想和先生相遇!

伯牙道:即如此,奉陪老伯去坟前一拜。

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

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

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

拜罢,放声大哭。

哭声惊动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

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

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在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听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凭吊令郎贤弟,悲伤不已,众人为什么发笑?

钟公说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听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而长笑。

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典?

钟公道:老夫幼时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

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祭令郎他啊!

愿口诵于老伯您听听。

钟公道:老夫愿意听。

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裌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

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什么摔碎此琴?

伯牙说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说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伯牙道:老伯高居于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

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样?

伯牙说道:下官伤感在心,不随老伯回家了。随身带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做为奉养的银子,一半买几亩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

待下官回朝上奏国君,上表告归林下。

那时在到集贤村,迎接老伯和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

吾即是子期,子期即是吾也!

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

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

盘桓半响而别。

这就是千古绝唱,高山流水遇知音。

势利交怀势利心,

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徽逝,

千古令人说破琴。

——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