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

清代历史上父子同为宰相、尚书、督抚的例子并不少见,但父子在同一时期担任朝廷重臣或是地方督抚的例子却不常见。有清一代仅有两例,一为王崇简、王熙父子同为尚书,二为杨遇春、杨国桢同为督抚。

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1)

王氏父子的情况之前御史有过发文,这里不多加赘述。这次主要讲的还是道光朝的杨遇春父子。

一等昭勇侯杨遇春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清代汉人封侯爵的仅有17人,绝对是稀缺品种。而这17个汉人侯爵中,又有不少是清初时期的前明降将,真正入关后靠军功封侯爵的,恐怕只有张勇、施琅、杨遇春、杨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个。

杨遇春是武举出身,他所处的年代正是大清盛世落下帷幕之时,乾隆晚年他跟随福康安打了不少的仗。但真正建立军功则是在嘉庆初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他因功授轻车都尉世职,实任固原提督。

嘉庆一朝,汉人中最能打就属杨遇春,曾多次带兵平叛起义,他属下的陕甘绿营也被时人认为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嘉庆十八年,杨遇春镇压天理教起义,被封为一等男爵。

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2)

道光继位后,杨遇春再立新功,加太子太保衔,赐双眼花翎,代理陕甘总督。道光八年,杨遇春擒获匪首张格尔后,爵封一等侯,实授陕甘总督。

清代八大总督中,论地位以直隶、两江为最高,但以任职资格而言,陕甘总督却排在第一位。从历任总督的情况来看,直隶、两江总督都有不少汉人担任,其他各省总督亦然,唯独陕甘总督不轻易授予汉人。

御史大致查阅了一下,历任的六十多个陕甘总督中,咸丰以前汉人仅有岳钟琪、刘统勋、杨遇春、林则徐数人。至于太平天国以后,汉人充任督抚已是常态,陕甘总督自然也不例外。

朝廷为何不轻易把陕甘总督授予汉人呢?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清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历代中原王朝不同,清代基本上没有汉之匈奴、唐之突厥、明之蒙古的袭扰。有清一代,唯独一个新疆让统治者头痛不已。

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3)

自康熙时期一直到光绪时期,新疆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几次重要的战事都发生在西北边疆地区。陕甘这个地方作为西北前线,经过历朝的战事,其绿营军队不管是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公认是全国最强的,康熙帝在平定三藩时就说,陕西绿营最为彪悍。

因此,陕甘总督自乾隆朝形成定制后,一般都不授予汉臣,多为旗人担任。皇帝看来,汉臣多少还是有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一旦陕甘不稳,朝廷就难以应付了。

这也是道光帝一开始只是让杨遇春代理陕甘总督,而没有实授的根本原因。直到平定张格尔叛乱后,道光帝才对杨遇春真正放下心来,予以实授。

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4)

推恩授杨国桢河南巡抚

道光帝让杨遇春担任陕甘总督已经是皇恩浩荡,再让他的儿子封疆河南,显然是有悖于朝廷的人事任免制度的。因为大清有定制,父子是不能在朝中同时担任要职的,也不能同时委以疆臣的,这就叫亲属回避。

杨国桢这个名字是有异议的,有的史料记载叫杨国栋,御史偏向采信杨国桢之说。

杨国桢也是科班出身,他于嘉庆九年考中举人,但几次会试皆不中未能登进士第。但他毕竟是将门之后,不仅入仕之路通畅,而且起点也高,一上来就是户部郎中。嘉庆十一年,他官至安徽颍州府知府,此后历任云南盐法道、云南按察使。

虽然是典型的官二代,但杨国桢为人却很低调,办差也勤勉谨慎,几次受到朝廷的表彰。道光六年,杨国桢就任山西巡抚,不久调任河南巡抚。

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5)

杨国桢调任河南巡抚时,杨遇春正率军与张格尔叛军决战,道光八年,杨遇春凯旋回师实授陕甘总督时,受到了道光帝的亲自接见。奏对时,杨遇春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上任时皇上能给几天假,让他在河南驻足几日,当面指导儿子有关营伍之事,并建议从陕甘地方调任几个善于带兵的将领辅佐儿子。

杨遇春的这个建议按说是不符合官场礼制的,因为他们虽然有父子关系,但就职务而言都是封疆大吏,陕甘总督不能干涉河南的政务与军务,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必然会被同僚指责越权。

道光帝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还是欣然答应了延遇春的请求,还嘱咐他要将平日带兵的心得一一传授给儿子,以便将来好为朝廷出力,也可继承杨氏尚武之家风。

史料中对此有一段评价:“以武调文,及父子同时为督抚,皆开国汉员所仅见。然忠武公父子继世忠贞,毅然以国事为家事,亦差可仰酬异眷。”《郎潜纪闻二笔·卷四》

陕甘总督有谁和谁(父为陕甘总督儿为河南巡抚)(6)

杨遇春生有二子,国桢为次,长子国佐因年寿不永早故。道光十九年杨遇春去世,其一等昭勇侯爵位由杨国桢承袭。杨国桢一生为官有政声,后来官至闽浙总督,《清史稿》中为他立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