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村的乡村美景(喜看南大岷村的蜕变)

□记者 姜蕴真 文/图9月29日,秋高气爽,龙安区马投涧镇南大岷村贫困户李艮付开着电动车进入村委会大院祝德民连忙迎上去,帮他把小米抬下来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华村的乡村美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华村的乡村美景(喜看南大岷村的蜕变)

大华村的乡村美景

□记者 姜蕴真 文/图

9月29日,秋高气爽,龙安区马投涧镇南大岷村贫困户李艮付开着电动车进入村委会大院。祝德民连忙迎上去,帮他把小米抬下来。

“这是碾的100斤小米,碾完就送来了。”李艮付面带笑容地说。

“我已经联系好一个单位,放假把小米送过去。1斤小米5元,比你卖的价格高。”祝德民言语轻快地说。

地处我市西南部的南大岷村是贫困村。全村共有420户1505人,其中,贫困户30户65人。该村有耕地1587亩,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由于村民矛盾比较突出,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党员队伍涣散,村集体负债超过50万元,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015年7月31日,市审计局办公室副主任祝德民任南大岷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南大岷村的变化也逐渐开始……

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知道这个村穷,没想到会这么穷。村里垃圾成堆、苍蝇乱飞、老鼠乱窜。村委会院内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有责任、有义务把扶贫工作做好。”回忆刚驻村时的情景,祝德民仍然很痛心。

“农村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咱们村‘两委’干部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给老百姓服务。”在南大岷村“两委”干部见面会上,祝德民语重心长地说。

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开。南大岷村健全了党支部,调整村“两委”班子,从致富能人、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中推选村支部书记、副支部书记,选好领头雁;从外出成功人士中邀请发展顾问,强壮精准扶贫的主心骨;从村干部、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人中培育党员,加强精准扶贫主力军建设,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该村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等问题坚持走“四议两公开”程序,制定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建立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不断增强村“两委”的公信力和向心力。该村坚持多走、多看、多听,变上访为“下访”,认真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变上访为“领访”,领着村民到上级相关部门咨询政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南大岷村一天天在变化。在市、区、镇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该村新打1眼260米深的机井,解决500多亩基本农田灌溉问题;投资20万元,清理大街小巷垃圾、杂物60多吨,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投资16万元,修缮“7·19”洪灾损毁路段、护坡、桥梁;投资150多万元,硬化村内8500多米道路;整合集体资产,重新对村集体的55亩林场进行招投标,分期分批偿还债务8万元。

“祝书记和村‘两委’真是给俺村出了力,给老百姓办了实事。”“泥水路变成水泥路!这路修得好,闭着眼走路都不会摔。”“村里环境变好了,客户愿意来了。”“脱贫不是目标,俺还想奔小康。”……街道上、果园里、贫困户家,村民笑逐颜开,村里暖意融融。

产业发展精准扶贫

“村委会提供政策支持,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三兄弟家庭农场协助村委会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2015年8月,李桃平和他的两个兄弟承包了南大岷村55亩林地,并与村委会达成了精准扶贫协议。

马投涧镇“大岷贡杏”是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以个儿大、汁多、味甜而闻名,相传明朝成化年间被选为皇家贡品。在南大岷村,李桃平和他的两个兄弟有种植贡杏的丰富经验。

“刚开始觉得祝书记年轻,没老干部经验多。后来一接触,感觉还真中。”李桃平心直口快地说。

“以前,贡杏园浇水跟不上,杏产量低。路也不好走,一下雨,杏就拉不出去,全都烂在地里。祝书记来了后,又是打井,又是硬化路面,还帮我们找销路。杏一成熟,就销售一空。”李桃平打开了话匣子。

三兄弟家庭农场果树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5亩发展到120多亩,除了承包村集体林场外,还流转村民土地近50亩。农忙时,能为贫困户提供20个至30个就业岗位。

“媳妇生病把家里的钱花光了,日子过得都揭不开锅了。村里给我安排了保洁员的活儿,1个月工资1700元,光伏发电一年能分红1000元,农场有活儿也叫我去,1天能挣100元。只要有活儿,我就会努力干。”正在农场给杏树施肥的李有爱停下手中的活儿说,“祝书记可帮了我不少忙,让我感觉很温暖。”

“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我们利用地理优势流转土地200多亩,20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收入;依托产业集聚区,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鼓励发展光伏产业,为5户贫困户安装家庭光伏,每户年增收1000元;挖掘特色产业资源,除了贡杏,还借助马投涧小米品牌,鼓励贫困户种植谷子,义务帮贫困户卖小米,未来计划建小米加工厂,拉长产业链条。”在村委会,祝德民对记者说。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李艮付的女儿在南大岷小学上学。“家里有困难,是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让俺闺女能继续上学。闺女说,她喜欢学校,喜欢学习,想当老师。”李艮付说。

南大岷小学与马投涧镇小学齐名,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环境极差。2015年8月以来,祝德民通过军民共建协调资金10万元,为学校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新建1座水冲式厕所;争取马投涧镇小学投资20万元,整修教室、硬化校园。如今的南大岷小学,校园整洁美观,教室宽敞明亮。

“有了多媒体,老师讲课轻松了,学生容易接受,更有兴趣学习。”“现在,增加了老师,增添了电脑,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备课,还能通过电脑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越来越规范了,家长越来越信任学校。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南大岷小学的老师们细数着学校的变化。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咱村小学才办到五年级,争取尽快把六年级办起来。”“有7户贫困户通过金融贷款‘民贷企用’月收入增加500元,剩下的4户再动员动员。”“要完善贫困户档案和村档案,做好贫困户精准帮扶基础工作,动态关注贫困户家庭情况,做好兜底保障。”“再仔细整合一下村集体土地,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仓储物流业,壮大集体经济。”暮色四合,南大岷村委会办公室的灯亮了,祝德民与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宏斌以及宣传部副部长曹艳彬等包村干部还在认真讨论村里的扶贫工作。

“高中3年正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祝书记和他爱人都在扶贫一线,平常很少回家,孩子没人管,只能住校。今年高考,孩子压力很大,身边也没人开导,考试没发挥好。祝书记心里很愧疚,一提起这事就忍不住掉泪。”龙安区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朱彦军悄悄地告诉记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