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生平经历概括(环球考察的达尔文)

达尔文,1809年生于英国的一个医生家庭,8岁时,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此时的他,不仅毫无过人之处,而且连日常的诵读都感到困难。他的爱好也与一般儿童不同,他喜欢收集邮票、画片、矿石、钱币等东西,对动植物也有很大的兴趣。9岁时,他进入一所文法学校读书,学习成绩平平,但更专注于以前的兴趣,以至于老师甚至父母都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孩子。

达尔文的生平经历概括(环球考察的达尔文)(1)

16岁时,他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他对于授课内容没有什么兴趣,在两年后转往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可是,达尔文偏偏对生物感兴趣。有一次,达尔文在老树皮中发现了两只奇特的甲虫,他左右手各抓住一只,兴奋地观看起来。突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达尔文措手不及,就把一只甲虫放在嘴里,伸手又抓到了第三只。哪知嘴里的那只甲虫突然吐岀一股辛辣的汁液,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把口中的虫子吐了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名为“达尔文”。

达尔文的生平经历概括(环球考察的达尔文)(2)

在剑桥的三年里,达尔文与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和植物学教授亨斯罗结识,喜欢上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而对神学的学习却没什么进展。当读了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记》和赫胥黎的《自然晢学导言》之后,他已经立志要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中了。

1831年达尔文大学毕业,经亨斯罗的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政府组织的“贝尔格”号军舰的环球考察,开始了漫长而又上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五访当地的居民,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收集没有记年载的新物种,积累了大量资料。

“贝尔格”号到达巴西后,达尔文攀登安第斯山进行科学考察。当爬到海拔400米的高度时,他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

达尔文的生平经历概括(环球考察的达尔文)(3)

达尔文还敏锐地觉察到了物种在不同地区的变化状况、逐渐对《圣经》中的人类起源说产生了怀疑,并萌发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

这次环球考察在1836年10月结束。结束了旅行,达尔文忙于整理带回来的标本和笔记资料,不经意间,他接触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书中提到人口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粮食的增加速度,只有依靠瘟疫和战争等灾难性因素抑制人口过快增长,才能缓解人口与粮食之间的矛盾。这其实言明了种内竞争的必要性,为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形成提供了依据。

达尔文在“贝尔格”号环球考察的基础上,又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经过大量的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关于生物进化思想逐渐成熟起来。终于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和变异。他指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于各物种当中,进而推动各种生物进化或灭绝。而遗传和变异也相互作用,有的变异遗传给后代个体,而有的变异就不能,分别称为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关于变异的诱因,达尔文认为是生存环境的变迁、器官的使用程度等。

其次是自然选择,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自然选择”概念是受了种商场“人工选择”的影响而提出的,即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的需要,而自然选择就是根据自然的需要。达尔文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生物繁殖过剩,而这些新生个体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只能接受自然条件的选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生平经历概括(环球考察的达尔文)(4)

再次是性状分歧、种形成、绝灭和系统树生产。生活实践告诉人们,各种动植物可以从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人工选择,从面形成众多性状各异的品种。在自然界中,这个道理依然适用,一个物种会由于生存条件的差异,形成许多变种、亚种和种。时间久了,同物种内的亲缘关系,会像一棵枝权众多的大树,即称为系统树。

物种起源)一书近乎完美地表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日后的生物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达尔文也因此享誉世界。剑桥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的称号,并为此举行了隆重的会议。1878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植物学部通讯院土,同年又被选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达尔文的生平经历概括(环球考察的达尔文)(5)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在家中去世,享年73岁。送葬时,著名科学家胡克、赫胥黎、华莱士,皇家学会主席拉卜克等人亲扶灵枢。他被安养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与牛顿等名人长长眠于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