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最苦涩的十首诗(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渐渐长大,母亲却渐渐老去。

而我们或是为了学习,为了工作,离别了母亲,去到千里之外。

每当和母亲离别时,我都会想起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一句诗“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句诗出自他的《别老母》,只有短短28字,却感动了无数人。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最苦涩的十首诗(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1)

黄景仁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传闻他的先祖是北宋的黄庭坚。

很多人都说好的诗词,在唐宋的时候就被人写尽了,明清的诗词本就有没落之感,再加上“文字狱”的高压、“八股文”的盛行,真正排的上号的诗(词)人没有几个,纳兰容若算一个,黄景仁也算一个。

纳兰容若在词坛上的地位无需多言,“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相对而言黄景仁就没有那么出名了。

他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虽然他才华横溢,却一生都在为生计奔走,穷困潦倒。

这点来看,出身富贵的纳兰倒是幸运得多了。

黄景仁最苦涩的十首诗(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2)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便是出自黄景仁之手。

和纳兰容若一样,他也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心心相印,却无法相守,为此他写下了一组情诗《绮怀》,道尽了相思之苦。

而这首《别老母》同样是他的代表作,句句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前面我们说过他年幼丧父,也就是说是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成人,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母子间的感情也不消多说。

公元1771年,23岁的黄景仁外出谋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拜别老母亲,写下了这首诗。

字里行间充斥着无奈、不舍、忧愁,这样复杂又沉痛的别离之情令人不忍卒读。

黄景仁最苦涩的十首诗(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3)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诗歌开头两句便点明了主题,一个“愁”字奠定了全文悲伤的感情基调。

诗人的“愁”不仅是因为离开母亲,无法尽孝,恐怕还有羁旅他乡,天涯沦落的悲凉感。

而这一切的离愁别绪都在那两两相对,默然无言,惟有泪千行中。

不舍的不仅是诗人,还有他的母亲,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可是即使再不舍,再担忧她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这大概就是很多母亲的无奈。

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也许当时黄景仁的母亲也曾在灯下密密缝,而这些诗人都没有提及,只是从离别的场面来抒发母子亲情,同样令人肝肠寸断

黄景仁最苦涩的十首诗(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4)

“惨惨柴门风雪夜”,这一句是环境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风雪”在诗词中并不少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有悲壮,有凄凉,却都不像黄景仁这句“悲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大概是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吧。

说不清是因为天气恶劣,加深了他内心的愁苦,还是因为他内心的愁苦,让环境也染上了凄凉的色彩,总之这一句情景交融,将他荒凉、沉痛的心境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伤感。

“此时有子不如无”,这是他最后发出的慨叹,将他心中的悲苦之情推到了顶峰,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全诗只有短短28字,无一生僻字,看似平常,实则字字沉痛,句句泣血,令人不忍卒读。

黄景仁最苦涩的十首诗(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5)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和母亲的离别是早已注定了的,只是希望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个最爱我们,还在默默等候的母亲,常回家看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