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吃饺子习俗(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这是我国北方人过年的习俗。但是你知道农历正月初一为什么吃饺子吗?  

饺子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另一个普遍流传的说法,饺子原名“娇耳”,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回到家,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百姓。他叫弟子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煮好后再把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当天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后来人们便把这种食物称为“饺子”

据考古发现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滕县的薛国故城,发掘了一座薛国君主墓。在出土的一套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了的铜食器,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白色食品。都呈三角形,每个长5~6厘米,最宽处3.5~4厘米。发掘者认为,从形制上看,这一食品应该是饺子。这盒饺子出土不久,由于接触了空气而渐渐变黑,不过,从它开始呈现的白色表皮看,它大概是用面粉捏制的。至于这位墓主人生前享用过的饺子是什么馅料,发掘者没有公布,可能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尚待研究。薛国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小国,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

据有关记载,三国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类似。而到南北朝时,馄饨就已“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了。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称“馄饨”。现在这种吃法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在西安的小饭馆里有酸汤饺子有些地区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又如配以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的达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据文字记载:“正月初一盛馔同享,各种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这个风俗始于明朝初年,借“交子”的谐音而取名为“饺子”,也是从那时起逐渐叫正月初一这顿饺子,天津人习惯吃用粉皮、香干、果子、面筋、香菜等馅做成的素饺子,取“素”字的谐音—“肃肃净净”过年;也有的地方喜欢吃荤饺子,但一般都讲究饺子在除夕晚上包好,半夜12点钟开始吃,还要燃放鞭炮。因为半夜12点钟是子时的正中,除夕的子时恰好是来年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所以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

在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钱币、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看家人谁能吃到,由所包之物寓意吃到者来年之运,不管吃到的是什么,都有一种美好吉祥在等待。除夕之夜,小孩们为吃到饺子内所包之物左挑右拣,一副誓不罢休的架势,一家人团圆于餐桌前,其乐融融。

过年的吃饺子习俗(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是怎样来的)(1)

过年的吃饺子习俗(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是怎样来的)(2)

过年的吃饺子习俗(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是怎样来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