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件(名人名人我们要知其名识其人)

我在加拿大给孩子上初中语文课(八年级上册)

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件(名人名人我们要知其名识其人)(1)

第三十三讲 名动千古,千古流传

我: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我们又来到了古文单元。这个单元与第三单元的古文不同,不是以描写景物为主题,而是想跟我们说明一个问题:人应该有怎么样的品格和志趣。

其实,说白了就是说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单元也是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说了这个问题。

儿子:

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孟子二章》

或以奇特想象寄予不凡的追求 《愚公移山》

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性格 《周亚夫军细柳》

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诗词五首》

我:注意:这里可能有个考点:为什么是“抒写”,而不是“书写”。

儿子:我猜,抒,有抒情,发挥的意思。书写,少了抒情的概念。

我:对了。这四篇课文里面的文章,对于后世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孟子的两篇文章,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来被我们赞颂;学习它们不仅意义深远,还能鞭策我们做人。的确值得千古流传。

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件(名人名人我们要知其名识其人)(2)

名人,名人,我们往往知其名而不知其人

我:孟子的大名,如雷贯耳,他是即孔子之后又一位圣人。儒家称孔孟之道,其中之一就是他。也就是说,他是阐述道理的圣人。是什么样的道理呢?做人、做事的基本大道。光明大道,人家正道。虽说他很出名,但是我们未必真正了解!所以不妨先了解一下孟子。

儿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关于孟子的故事很多,比如: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五十步笑百步;

跟孟子有关的成语:拔苗助长、一曝十寒。

我:关于孟子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局限性。随着学年的递进,有兴趣的话再去学习。现阶段只需要我们学习当下的内容即可。不过在两千多年前能有他这样的人出现,的确是了不起的。

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件(名人名人我们要知其名识其人)(3)

是否大丈夫不重要,其实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更重要

我:我们先看看第一章:《富贵不能淫》,这是什么意思?课文很短,可是似乎谈论的话题不小,很高大上的样子。

儿子:应该是谈论什么是大丈夫的事。

我:你先借助课下的注释读一遍。看看有哪些可以自己解释,哪些地方不太明白,把不太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儿子:

背景方面:

1.什么是纵横家?

2.为什么要谈论大丈夫?

3.孟子显然是不同意的,为什么不同意,为何谈论妾妇之道?

字词方面:

诚----哉?真正,确实-----吗?

惧 熄 同 息 ,停息的意思;

焉 怎么,哪里?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诫 女 同汝 读音也应该是汝; 正 ,准则,标准;

广居 正位 大道

由,遵从; 独行其道

淫,惑乱,迷惑。 移,改变,动摇。 屈,屈服。这里都是使动用法。

我:纵横家的概念:

纵横家,诸子百家之一,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1]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并未直接指出原因,而是针对他们的行为打了一个比方,进行了“比喻论证”,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满讽刺意味。孟子从“礼”开始谈起,“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孟子说,男子成年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孟子通过这样的讲述,比喻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公孙衍、张仪他们虽然身为三国相、六国相,威欺天下,但是他们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一国之长,他们的一切行为,还要根本决定于秦王、魏王的利益取向,他们的所谓“大丈夫行为”,实际上是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这与“母亲”教导所说的“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完全相同。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这样,孟子通过分析,指出了景春所提供的论据并不能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从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批驳。我们需要补充指出的是,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并非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  在儒家观点中,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的,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如果丈夫不对,妻子也要劝说补正,也就是要“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妾、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的。实际上,孟子是将公孙衍、张仪之流比喻成了“太监、妾、婢女”这些没有任何原则的人的。

儿子:你也就是说,孟子对于景春的观点完全不同意,甚至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在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里根本不值一提。那孟子是不是故意起高调呢?

我: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也是倡导“天下为公”!)。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这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一样。(这句话其实一直是被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奉为人生准则。)

封建社会里的人,都是男尊女卑,男的奉行: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能够入仕,入朝,是莫大的荣耀,人生以此为豪。

孟子的意思是说,大丈夫要时时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你出仕为官,你要牢记“大道”之宗旨;不让你出仕为官,你同样要牢记“大道”之宗旨。在孟子看来,做到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点,你就能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了。  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先破后立,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行只是“妾妇之道”,算不上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实际上,潜台词就是大丈夫做人也要这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任何情况下不能违背自己的做人准则。守住正道,不能像纵横家那样曲意顺从,没有原则。

儿子:这么说来,第二段是对比了一下公孙衍和张仪与大丈夫的差距。两个意思在一起,却没有明显的转折标志。让我难以明白。你这么一讲解,我就彻底明白了。

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妾妇之小道,而孟子讲得是大道。

其实,把大道单独拿出来作为一段,更容易理解。

我:恩,你说的有点儿道理。

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件(名人名人我们要知其名识其人)(4)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了解孟子和了解纵横家是读懂课文的必要条件;

2.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截然不同;一个是盲目顺从,一个是坚守底线;人间正道,流传千古;

3.对于文章理解之后,有自己的想法是值得鼓励的;

4.使动用法和“之”的不同用法,是我们应该掌握和巩固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