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巧用氮素调控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巧用氮素调控技术)(1)

水稻是高耗氮肥作物,每100公斤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千克。氮肥对水稻分蘖和孕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时期如果缺氮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传统水稻种植施肥模式多采用底肥 追肥的方式,底肥一般采用氮磷钾平衡配方的复合(复混)肥料,如:45%(15-15-15)、48%(16-16-16),然后在水稻插秧后的返青期(插秧后一个星期内)、分蘖前期使用氮肥(如尿素、氯化铵等)做追肥,在水稻开花后孕穗前使用氮钾配方肥做孕穗期的追肥,也就是说水稻一生中要使用3-4次肥料。这样的传统施肥模式不仅肥料的利用率低(追肥都是采用地表撒施肥的方式)仅约30%左右,而且耗费大量人工施肥成本。在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下,这种传统的施肥模式必须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以实现化学肥料的更高利用效率和使用上的较少人工投入成本,也就是我这儿说的水稻“轻、减”施肥。

实现水稻“轻、减”施肥模式创新就要在氮肥上做文章,因为氮是影响水稻分蘖、孕穗和产量的核心元素,让水稻底肥中的氮素实现高效利用是实现水稻“轻、减”施肥的创新路径。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调控水稻底肥中的氮素分解释放,使其能够与水稻的营养需求所同步?即如何实现底肥氮素的长效缓释同步营养。实践证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稳定性肥料技术是实现水稻底肥氮素长效缓释与作物同步营养的最佳选择。稳定性肥料是在氮肥中添加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氮肥长效和高效功能的新型肥料。

我们都知道农业上使用最多的氮素肥料是尿素,尿素因其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脲酶和硝化细菌的催化作用下分解释放出可被作物吸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通常情况下,作为水稻底肥施入的氮肥7-20天会形成氮素养分的释放高峰期,氮肥的持效期约50天(以尿素为原料)左右。即普通氮肥氮素养分释放高峰期来的过早过猛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挥发和淋溶损失),持效期短就不得不多次追肥。而在肥料中添加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以后,土壤中的脲酶和硝化细菌活性被抑制,间接导致肥料中尿素氮的养分分解被控释,进而氮养分的释放高峰后移,出现在施肥后的15-40天之间,与水稻的分蘖高峰期相吻合,氮素养分的持效期也从50天延长到90多天,氮肥利用率提高可以明显减少追肥的使用次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稳定性肥料技术在水稻的新型施肥模式创新研究工作已经延续十多年,先后在辽宁的新民、吉林的蛟河、黑龙江的方正、安徽巢湖、湖南常德、湖北赤壁、江苏张家港及河北、山东、云南等地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采用高氮配方(氮素含量22-26%)的复合(复混)肥料做底肥,追施一次(追分蘖肥),在与农民常规施肥减氮肥投入20%的情况下,多点多年试验结果证明水稻不减产;而在与农民常规施肥同样的投氮量时全都增产,最高增产比例达 %。近两年我们在将新的研究成果脲醛氮缓释技术与稳定性肥料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在黑龙江方正开展水稻“免追肥”试验研究,结果证明在“一炮轰”全部肥料一次底肥使用时与农民的常规多次施肥比较基本不减产,但在节肥省工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多年的科学实验证明,采用稳定性肥料的氮素调控技术,实现水稻的“轻、减”化施肥模式是可行的,即:采用尿素为主要氮肥原料,通过添加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生产高氮配方的复合(复混)水稻专用肥料,采用耙地前使用或与水稻侧深施机械配合更好,在东北的东部山区(即生育期较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实现一次底施不追肥(可酌情少量追施点含钾的穗肥);在南方中稻区可实现一次底肥加一次追肥(视情况追分蘖肥或孕穗肥);即使在盐碱水田区,也可以明显减少水稻施肥次数,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从30%左右提高到40%左右,水稻全生育期施肥3-4次降到1-2次,真正实现水稻规模种植的“轻、减”化施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

中国农资传媒出品

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编制 | 郑晓

主管 | 魏萌

监制 | 张琴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巧用氮素调控技术)(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