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

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1)

一种舞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如今,舞蹈家把它搬到舞台或电视屏幕上,令人陶醉。

一种音乐,产生在乡村劳动中,农民兄弟姐妹的高超技艺,把它弹奏出来,曲调优美,妙不可言。

这舞蹈和音乐,就是乡下农村兄弟姐妹用簸箕簸粮食的劳动情景。

簸箕,早些年,在农村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家用必备工具。它和日常用的筛子,笸箩等一样,是过日子人家离不开家伙什儿。假如,谁家没有一个簸箕,向别人家去借,会让人笑掉大牙,说你不是“跑腿子” ,就是不正经过日子人家,或者是生活太困难了,用现在的话说,需要精准扶贫。

东北人使用的簸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小簸箕,也叫净物簸箕,是簸粮食用的。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敞口前面有一个舌头,是用来“吐废物”的。另外一种是大簸箕,也叫大笸篮,是装粮食用的,圆形状,一般用在碾房碾米用,有的时候住家用在外面晒粮食。簸箕和大笸篮是一母所生,都是用藤条或者柳条编织的,根据用途不同,变了容积及形状而已。

自古以来,文人们就对簸箕情有独钟。《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东晋时期,司马昱邀请王坦之和范启前去议事。范启年龄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龄小而官位大,谁走在前面的呢?两人假意地谦让了半天,结果以年长者为尊,王坦之走在后面,忍不住嘟哝:“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王坦之这话其实说出了簸箕的工作原理。使用过簸箕的人都知道,簸箕使用动作姿势跟筛筛子是不同的,用筛子筛东西是左右来回地摇晃,像拉小提琴一样有连贯性。使用簸箕簸东西则不同,需要是上下抖动,颠簸。通过簸箕向上颠的力和随之产生的气流,使米粒高高腾起,再又落下,腾起,落下之反复。糠比米的比重轻,落在前面,然后再轻巧地簸一下,通过簸箕的舌头将其清出簸箕之外。有的时候,左手发力,米粒就会从簸箕左边腾起,落到右边,右手发力,米粒就会从簸箕右边腾起,落到左边,糠、秕都是没多少价值的东西,所以王坦之所说的“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有嘲笑范启的意思。

那知道,那范启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马上反唇相讥:“洮之汰之,沙砾在后。”这老先生也借农村常见的淘米情形来讽刺王坦之,做饭淘米的时候,沙子、石子总是落在后面。

其实,这不光是古代文人墨客文字游戏那么简单,而是来源于生活精典语言结晶。

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2)

簸箕是通过簸动,把粮食的颗粒与小土块、沙粒及其杂物等分开。同时,它的用途及其广泛,它可以往麻袋里装粮食,也可以挑选粮食,所以,农村大人小孩都会用。

过去,在农村里,每天都可以看见有人在场院或者在家簸簸箕,远远望去,每个人的动作都非常熟练,协调,优美。走进身边,那种簸箕里发出的响声,就是一种天籁的音乐,有原生态的美妙之感。那种声音像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又像铜钹碰撞的擦擦声,也如海浪翻卷的哗哗声,还具细玉滑落的啪啪声,很特殊,很悦耳,很有味。

我在农村长大,曾经无数次用簸箕簸过各种粮食,现在还会用。用簸箕簸粮食。首先,要将带着粮食的叶片、碎草和沙土收进簸箕里,然后,两手握住簸箕两边,站起身来,一上一下地猛扇,粮食就沙沙地就落进簸箕里,像珍珠落在绸布上,很有节奏地扑扑作响。同时,那些重量轻的叶片、碎草魔法似的飘落到地面。不一会,簸箕里现出金灿灿的粮食。

这个工序完成后,把簸箕端平,左右晃动,簸箕里就发出一种连绵的乐声,像瀑布倾泻,时而响亮,时而低沉,那些还没来得及飘落的杂草和碎叶渐渐露出头来,好像要再一次把粮食遮在下面。这个时候要将簸箕上下猛扇几下,就如乐团里的沙锤响了几声,那些碎物再也呆不下去了,都知趣地从簸箕里面跳了下去。然后,将簸箕底部下沉,翘起前头,一左一右颠簸着,旋转着,接着是轻巧的滑动,强弱交替,富有变化。那些听话的粮食都向着簸箕底部集合,而躲在粮食底下的那些沙土则跑向了簸箕前端,全都暴露无遗。这时,改变一下用力姿势,轻轻将簸箕往前一送,然后猛地收回,簸箕前头的沙土立刻被闪出界外,泼到地上。

粮食簸好了,敞开布袋口,将簸箕底部抬高,放低前端,要又一次左一右地筛动起来。将在簸箕后头的粮食来了个乾坤大转移,慢慢向簸箕前端行走,那些颗粒饱满的粮食粒就争先恐后地落进袋子里,而那些残粒和沙粒纷纷退向后面。簸箕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当那些残粒和沙粒也想跳进袋子里时,要果断地猛将簸箕往后一抽,那些杂碎像挨了惊吓似的,立刻退回到原地。

我做的很笨,也有些蹩脚,要是熟练农民做出来,真是一出赏心悦目的舞蹈,一曲令人陶醉的音乐演奏。

簸箕,在过去的年月里,簸去了农家粮食里糟粕,也一天天地簸去了旧时代农民日子里的忧愁,留下了心灵是诚实和憧憬的微笑。今天,科学技术进步,农村基本种地实现了机械化,筛选粮食也实现了自动化,簸箕渐渐地失去了它的作用,走进了城市的风俗博物馆。但是,它仍然在昭示参观的人们,新的时代,新的变革,虽然不用簸箕在簸粮食,是不是应该时时刻刻簸一簸我们的思想啊!

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3)

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4)

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5)

乡土散文割稻谷 乡村散文簸箕(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