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藩只能算半个(为什么曾国藩能算半个圣人)

话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曾国藩只能算半个?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曾国藩只能算半个(为什么曾国藩能算半个圣人)

为什么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话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之所以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可能就是因为这抗击太平军的过程中,一方面没有表现出很高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私心比较重。

1.初办湘勇

1852年,因母亲去世,曾国藩回湖南老家守制。在此期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虽然在左宗棠组织下勉强击退了几次攻城,但是他们也都清楚,如果不是太平军放弃长沙城,选择绕道去攻打江宁,长沙城也坚守不了太久。

当时的清兵常年腐败,已经完全没有了战斗力,要想跟太平军作战,必须招募一支新的军队。在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推荐,以及皇帝的支持下,曾国藩开始组织招募湘勇,组建湘军。

湘勇在曾国藩的操练下,确实有一番新气象,每个人都有建功立业的信心和愿望。曾国藩自己也常常浮想歼灭太平军以及封侯拜相的荣耀。

在训练湘勇初期,曾国藩跟绿营以及其他地方官员,是硬碰硬,看到其他官员不作为,甚至还阻碍湘勇的事情时,就向皇帝弹劾,甚至在江西时为了募集军饷,在没有得到当地官员同意的情况下就设置关卡,跟过往商人收取厘金。

此时曾国藩的行事风格,直来直往,无法容忍自己看不惯的事情。也认为自己有皇帝的支持,跟地方官员矛盾重重。

再加上湘勇头几次作战,都是战败。所以被很多人弹劾,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湘勇。当时战败的场景极其狼狈:

曾国藩虽仍仗剑立在军旗下,但已丝毫不起作用,一队队溃勇绕过军旗,跳上战船,仓皇逃命。

2.从《道德经》领悟为人处世

在离开湘勇住家修养期间,有个朋友赠送了他一本《道德经》,并嘱咐他认真多看几遍。曾国藩从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方法: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

此时的曾国藩也知道了自己当时太“刚”,得罪人太多,在后来重新复出后圆滑了很多,知道了要想做成事,不仅自己的事要做好,也不能得罪太多的人。

3.再次出山

在太平军节节胜利之时,胡林翼再次大力推荐曾国藩重新执掌湘勇。这次出山的曾国藩学会了与地方官员的相处,少了很多掣肘,可以全心来对付太平军。跟太平军的战争中也是有胜有负,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而太平军的几次败仗也都是因为把湘勇当成了绿营军,轻敌所致。

当太平军开始重视湘勇时,他们就又变得不堪一击。尤其是在面对石达开等太平军优秀将领时,湘勇更是节节败退。

太平军实力下降的转折点,是从洪秀全杀杨秀清、韦昌辉,以及石达开带孤军出走。这一次内斗,将太平军最能打的一批人给杀光了。

这个时候的湘勇在实力上跟太平军才算勉强持平。

4.曾家军

湘勇中几个高级将领的陆续离开,让曾国藩感觉外人终究是靠不住,要想建功立业就需要靠真正对自己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人。所以曾国荃加入湘勇后,曾国藩无论是在军饷还是武器方面都是优先提供给曾国荃,他也认为曾国荃及其属下才是真正的曾家军。

同时来参加的不止曾国荃,还有曾国华,这个不成器的弟弟,骄傲自满、好色自大,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因为不听别人的建议导致几千湘勇覆没。而曾国华自己当天真正寻花问柳才躲过一死,即使是这样的弟弟,曾国藩也奏请皇帝的赏赐。

还好曾国荃这个弟弟比较争气,有一股蛮劲和韧性,他带领的吉字营战斗力也确实比其他营更强。(战斗力强大主要原因是军饷优先,粮草优先,武器优先,同时曾国荃允许手下攻破城门后,烧杀抢掠三天)所以他总是被摆在最重要的战场上,曾国藩清楚,平叛太平军最大的功劳必须留在曾家的手里。

5.太平军战败

太平军在内斗后,实力下降,让内部的一些人也开始担忧自己的前程,曾国藩也趁此机会招降了一些高级将领,实力的天平终于倾斜到了湘勇这边。

安庆城破,以及攻下金陵城后活捉忠王李秀成,基本就意味着太平军的覆没。在审讯李秀成后,曾国藩是这样评价李秀成的:

这样的全才将领,不要说八旗、绿营找不出,就是在湘军里也找不出一个,曾国藩甚至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总和上,也不如李秀成。

李秀成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可能并不比自己的前辈杨秀清、石达开等人优秀,即使这样的对手也让曾国藩自愧不如。

看了《曾国藩》的前两部,曾国藩论才干、品性和威望不及胡林翼,论军事才能和对大局的把控不及左宗棠。

可为什么曾国藩会被称为半个圣人呢?圣人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曾国藩主要做到了两点:立功和立言。

立功:消灭太平军,也算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另外,他还组织修建了兵工厂,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是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立言:曾国藩有《曾文正公全集》,尤其是其家书广为人传。

至于立德,从书中来看,曾国藩有曾剃头的名号,“宁可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放过一个衣冠败类”,杀人方式也极其残忍。还有其攻城之后允许烧杀抢掠三天,百姓见了政府军比太平军还可怕。所以在德行这方面离圣人相差很远。

一将功成万古枯,也或许在当时缺少军饷,清廷又腐败无能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