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遗元素设计(大美非遗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天津市。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传于天津城区,以天津方言语音演唱。天津时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两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天津非遗元素设计(大美非遗天津时调)(1)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时期在天津流行的民歌小调。它包含多种天津地方民歌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明清时期天津的漕运发达,由此带来商业的繁荣,各地的民歌小调也随漕运流入天津。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行的《霓裳续谱》,就记载了当时在天津、北京一带流行的各种曲调30种,俗曲622支。

天津非遗元素设计(大美非遗天津时调)(2)

时调在杂耍馆演出的早期记载见于光绪十年印行的《津门杂记》中“杂耍馆子”条。该条记述了每年岁末和新春之际,天津的各茶肆都增添杂耍节目以招徕观众。曲种有弦子书、京子弟书、八角鼓、相声和时新小曲等。时新小曲的曲目有《蓝桥会》《十朵花》《新五更》《妓女自叹》《妈母好糊涂》等。曲词内容多淫亵粗鄙。对时新小曲的表演也有所描述:“两人合唱者,作一男一女,彼即自居巾帼,不特淫声入耳,绝类妖鬟,抑且眼角含情一如荡妇……”。早期在杂耍馆演唱时调者多为男性艺人。

天津非遗元素设计(大美非遗天津时调)(3)

天津时调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唱腔曲调和表演风格及其曲折的传承历史,在天津民间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地域性。发掘和抢救天津时调传统曲调和曲目,加强学术研究,不仅对丰富完善天津曲艺音乐、理清天津曲艺的发展史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对丰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贡献,对振兴天津曲艺,促进天津在全国曲艺界的影响,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促进作用。

天津非遗元素设计(大美非遗天津时调)(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