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

文|冷丝

栏目|影视文化

《谍战深海之惊蛰》讲述了上个世纪40年代的故事,那是一个鱼目混杂、藏龙卧虎的年代,一切似乎又昭然若揭,在一场场人物身份的最终确认中,剧集或者原著小说提炼出主题意蕴:理想和信仰、民族和道义的共生共存。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1)

是否忠诚于祖国,是否卖国?这成为当年那个时代一个灵魂染色体的唯一标志,这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道德大框架。

在此,冷丝看到了《谍战深海之惊蛰》为凸显这一道义所做出的努力。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2)

陈山和陈家兄妹、张离、周海潮、钱时英、余小晚、唐曼晴、费正鹏和荒木惟、千田英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他们在大历史的召唤之下各为其主,每每又各自有因,他们自身内在灵魂冲突,被唤醒,自我觉醒,他们这么做——是动荡年代衡量、厘定生命价值的一种途径,甚至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正如已经播出剧集所展示的:在去重庆之前,日本女特工千田英子押送陈山看望他已经痴呆的老父亲,千田英子情不自禁地向陈山主动介绍自己远在日本的父亲,说他是一名酿酒师,陈山很生气地对她说:“你不好好地呆在家里跟着父亲学酿酒,跑到我们国家来干啥?”面对这样的提问,作为“小人物”的千田英子也一是语塞,搭不上话。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3)

政治信仰和现实选择,毫不含糊地伫立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是否还有第三种选择?陈山曾经告诉张离,他有,那就是血缘伦理。海飞的原创小说是这样述说的:

“黑暗之中,两个人又有了长时间的不说话,他们黑亮的眼睛都望着天花板。张离后来说,我不瞒你了,我希望你站到共产党这一边来。陈山说,对我来说,什么党都是一样的。我只要我妹妹的安全。党有两个,但妹妹只有一个。”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4)

妹妹做了日本人的人质,他带着无奈在强大的血缘伦理中开始苏醒,想为解救妹妹拼死一搏。就这样,在家国利益和伦理亲疏之间,内心的选择和自我博弈,都在逼近他内心真实的样貌。

陈山,就从一个真实的陈山,“生硬”地被变成另一个“虚拟”陈山,让一种性格迅速地变成另一种性格,让一种身份变成另一种身份,让一个人的一切,包括话语方式、生活方式、存在情境,在两个角色之间发生错位,而唯有一种信念,令他保持清醒,从容甄别善恶和真伪,清楚人物行走线路,步步惊心。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5)

难能可贵的是,陈山身上那种强烈的反叛性力量,在与荒木惟等各种人物的纠结和博弈中潜滋暗长。

“惊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意象,暗喻一种隐忍和蛰伏的状态和力量,惊雷响起的时候,就是爱国情怀和革命的浪漫精神,烈焰臻于不可遏止之日。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6)

大历史,小人物,让一段沉睡而苍茫的历史,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不仅是一个重新演绎的问题,而且是对苍茫历史烟云的无尽的缅想。

冷丝看到,这部小说中都是小人物,他们都处在“大历史小人物”的格局之中。这一段大历史,这小“小人物”如何进入述说的中心?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7)

除了陈山、陈夏之外,即使像宋大皮鞋、菜刀和刘芬芳,这样在上海滩厮混的小人物,在面对家国危机,面对日本人的时候,也是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气力和生命,选择的是“报国”的铁血丹心。无疑,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谍战深海之惊蛰》的方向,也宿命般地呈现出时间洪流中永恒的人性亮度。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8)

冷丝不得不说,作家海飞塑造的人物,无论是《向延安》里酷爱厨艺的痞子少爷向金喜、《麻雀》里爱喝格瓦斯的陈深,还是《惊蛰》里衣服松松垮垮像上海滩混混的陈山,表面看似消极颓废,却自有其沉静与笃定。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趣味嗜好乃至人格缺陷等。

然而,为了信念,这一切又都无条件地牺牲和克服,这也正是这些“小人物”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

谍战深海之惊蛰大结局是怎样的(如履薄冰蛰伏暗战)(9)

冷丝觉得《谍战深海之惊蛰》之所以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进入观众的内心并得到热烈回应,这是因为一种正能量——国家、民族、信仰和个人尊严都不容侵犯,也不可辜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