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

爱笑,温暖热情;对数字、姓名极为敏感。

爱关注小街巷尾、犄角旮旯,常奔波于废弃建筑、桥底涵洞。

多少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多少个寒风刺骨的隆冬深夜,哪里有需要救助的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1年里,有过询问时被患病的受助对象驱打的疼痛;有过接送传染病人穿梭于医院和代养机构之间的恐惧;也有过将离家出走20余年受助对象护送返乡时合家团圆痛哭流涕的感动......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触。唯一不变的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持。他就是吴波,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

1998年参加工作。多年来坚持在一线救助岗位,热爱民政工作,牢记党的宗旨。在2014年10月被共青团菏泽市委授予“2014年度菏泽市青少年维权工作标兵”、2017年3月被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菏泽市民政局授予“全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4月被共青团菏泽市委授予“第二届菏泽好青年 荣誉称号”、2019年6月被中共菏泽市委员会授予“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授予菏泽市“担当作为,乐于奉献”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1)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2)

“活地图”有股钻研劲

“定点医院有28人,社会福利院76人,荣军医院24人……”吴波口中的这些流浪人员,至今都未能找到家。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给他们尽快找到家。”为此,吴波一有时间就往这几个地方跑。可他们大多不能正常交流,吴波就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然后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常常是“笔和本子不离手,见人就问家在哪”。

因为他相信:没有做不到,只有不用心。“他的脑子就像个活地图,山东、河南的救助站在什么位置,站长是谁,他都一清二楚。讲话口音、脸型,甚至吃饭姿势都能成为他判断的依据。”同事李群雷说,“他的扎实基本功,我们谁都赶不上。”

24年前走失的精神病患者,吴波和同事们一起,依靠方言、肢体语言等因素,只用了4天就为其找到了家。“从细节上,尽最大可能缩小范围,才能一步步为他们找到家。”吴波总结道。

对任何一位救助对象,他始终秉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之前,我们救助了一名女性流浪人员,她疑似患有精神障碍。女值班人员在为其洗澡换衣时,发现该女子肚子异常大。”吴波回忆,他便立即驱车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该女子怀孕六个月,胎死腹中,必须尽快手术。

此时她的身份尚未查明,手术没有家属签字。救命要紧!吴波当即对医生说:“她的手术承诺书,我来签。”而这样的签字,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12年间,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人员23000多人次,经常遇到疑似精神病流浪人员,其中不乏有暴力者,而且都是突发性的。

“在救助他们的过程中,我也曾多次受伤,身上留下多处伤痕,但能救助他们,让他们有地方医治,有地方吃、住,最后能送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感觉一切都值了。”吴波说。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3)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4)

  探索实践“指尖上的救助”

为流浪乞讨人员寻家,是工作,更成为了一种习惯。

微信普及,吴波便思考打造“指尖上的救助”,将寻亲信息、救助政策、求助电话等内容在朋友圈发布。2016年3月5日,他尝试在朋友圈发了一则被救助的78岁痴呆老人寻家信息。信息经过微信好友不断转发,短时间内即收到不少信息反馈。

“朋友圈有局限,而交流群涉及面更广。”在他的组织和呼吁下,建立了194个市712个县参与的全国救助站站长交流群和覆盖2041个县级负责人参与的全国救助工作交流群。

群内非常活跃,仅2019年,通过交流群寻亲成功的就超过400例。

救助、寻亲、护送返乡……12年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有接送传染病人、危重病人穿梭于医院和代养机构之间的恐惧;也有辛苦询问出地址送回家,却被亲属关在门外的失落;还有将离家出走20余年受助对象护送返乡时,合家团圆时的感动……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5)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6)

救助管理站评选材料(先模风采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吴波)(7)

  “感染”身边的人

12年,他没休过一次假。一年365天,救助工作占据了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妻子也曾抱怨:“你多陪陪家人咋就那么难?”

吴波很是愧疚,但很快,他想出了“两全其美”的法子:“既然我没时间去陪你们,你们就过来陪我吧。”

妻子拗不过他,带着孩子来到救助站,没曾想,却渐渐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当起了编外工作人员。她说:“救助别人,也快乐自己。”

成武县李某因贩毒被南通警方逮捕,其非婚生儿子小冉被吴波从南通带回菏泽安置。小冉因为家庭原因心灵很受伤,是吴波妻子给了小冉妈妈般的温暖,是吴波儿子的陪伴让小冉感受到了珍贵的友谊。

两个孩子一起吃饭、玩耍、读书、逛商场、去公园……小冉的心扉逐渐敞开了……

“救助站是流浪者生命的最后一条保障线,他们最需要我们的关爱。”吴波说,不仅救助站的同事,他也要求身边的人把流浪者当做亲人。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都积极参与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关心关爱流浪未成年人等公益活动中来。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