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雄心(究竟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国际雄心)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句推广语用了很多年,但他已经无法代表今日的成都,更无法诠释成都的未来。

今天的成都,他的气韵、格局与气魄,都写到它的新总规里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意见征集稿总结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

1、规模更大:以成都自然资源承载量为基准,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2300万(年均增长30万人),市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目标超过广州(2000万),与北京持平,并提出按照2760万人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样超过广州(2500万)。

2、目标更高:本版总规明确了一个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再到“世界城市”的“三步走”目标: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3、格局更优:本次新总规终于打破两千年来“两山夹一城”的制约,向东跨过龙泉山,进入“一山连两翼”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成都再造了一个“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新格局以及构建“东进、南拓、北改、西控、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在南拓的基础上提出东进,是成都扩大城市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实现成渝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东进对于成都、成渝的战略意义,尤为重要。

4、环境更好:新总规特别重视“公园城市”特点,规划建设102座城市公园,16930公里城市绿道,将“龙泉山”定位为成都的中央公园,1275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以前是城市里建公园,未来是公园里建城市,生态环境友好成为成都发展的新特点。

5、功能更全:在这一版总规中,把所有的区域级功能升级为全国性功能,表述为“五中心一枢纽”,分别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国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涵盖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方方面面,其内涵之广、功能之全,可与北上广媲美。

大国大城,民族复兴必将引领更多大城崛起。在这版新总规中,成都非常敏锐地感知到这一轮国家中心城市大扩容的机遇,认识到这是成都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期,这种机遇千载难逢,错过可能不会再有。在此意义上,成都按照“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原则,在生态资源承载范围内,继续突破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既是国家的鼓励,也是成都以及四川发展的需要。

一、古都成都:得天独厚的世界级古都

1、成都优越的地理禀赋

与世界其他早期城市文明兴起一样,成都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宏观地理位置来讲,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深居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尽管成都平原四周环山,却与中原、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紧密,成为古代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三大经济文化带的交汇点。

从微观地理环境来看,成都平原三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之间,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岷江等河流所带来的大量冲积物形成的冲击平原。岷江是成都平原形成的“主力”,从灌口不断分流,形成数十条大小不等的河流,这些河流呈扇状分布,形成河网纵横、互为补给的态势,而成都平原土壤层堆积了丰富的松散沉积物,可以最大限度的存储水分,丰沛的地表和地下水,为有效利用肥沃土地发展农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综上,成都所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极为优越,使成都较少遭受寒流、沙漠、洪灾、旱灾的影响,丰沛的水资源与肥沃的土地为农业发展、桑蚕养殖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了城市文明、经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人类从野蛮进入到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城市、青铜器、文字和国家。距今4500年至3000年,成都平原相继出现了若干早期古城,其中新津宝墩古城的城墙内面积高达280余万平米,规模宏大不亚于同时期中原地区古城。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器类型多样,体型巨大,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充分显示了当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水平。金沙遗址则出土了上万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象牙、陶器等。从宝墩古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的发现,显示在距今4500年至3800年间,成都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成都,位于东经102°54′,北纬30°05 ′。北纬30度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摇篮,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公元四五千年前,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苏美尔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都是北纬30度附近。而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成都文明、杭州良渚文明也是北纬30度。

除了文明的天赋异禀外,以上文明城市大多只经理了短暂繁荣,就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战乱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历史的荒原,只留下一些遗迹深埋地下。而成都与这些世界早期古城相比,却显示出独特性和历史延续性,数千年来成都虽历经风雨,却摧而不颓,毁而不灭,不断再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3000多年来城址未移,2000多年来城名未改。今天的成都依然是中国最具影响和号召力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这种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世界城市史上是十分少有的现象,所以成都定位为世界文化名城是实至名归的。

3、成都是国家级商贸大都市

优渥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工农业,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最顶级的丝绸织造工艺,使成都自古就是工商业大都市。

秦统一以后,成都融入中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西汉后期至东汉,成都与洛阳、临淄、邯郸、宛并称为全国的五大都会,是当时秦岭淮河以南唯一的工商业大都会,史称“列备五都”。汉代成都是全国蜀锦织造中心,漆器制造中心和茶文化发源地。

唐代,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地区成为唐王朝的主要财赋地区,成都与凤翔、京兆、河南、太原共为五京,且一度成为陪都“南京”。唐中期,成都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故而称为“扬一益二”(扬州,成都别称益州)。

成都的繁华与秀丽,在历史上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华夏民族的温柔乡,无数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为之倾倒,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称赞的都是成都瑰丽的容颜。

4、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

丝路起点是西安的名片,但是这个“丝路”指的是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一条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西亚再辗转欧洲的商贸通道,史称“凿空”,此为北方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南方丝绸之路起于四川成都,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比北方丝路早了几百年,甚至在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印度洋北部地区的齿贝与印度地区的象牙,证实了商周时期成都地区与今印度、缅甸等地又商贸往来。

从宏观地理位置考察,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深居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尽管成都平原四面环山,却与中原、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紧密,是古代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三大经济文化带的交汇点,并成为古代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枢纽之一。在海洋文明尚未崛起的大陆文明时代,成都具备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独特优势,多元文化交织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成都从区域城市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中心城市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5、成都是一座开放开明、和谐包容的城市

成都虽然地处亚洲大陆深处,四周环山,但地理上的封闭性反而激发了成都人的开放、开发精神,蜀道虽难,但从未阻止过成都人对外开发的步伐。从三星堆到金沙,从商业大都市到当代改革开放,成都的发展一直体现了开放、开明的特性。汉唐时期,成都南北丝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与中国各地和欧亚大陆多个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古有丝绸、交子、火井创新,今有近30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近百条国际直飞航线、世界级论坛、赛事为证,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性与国际化。

成都在数千年的发展变迁中历经多次大移民和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洗礼,涵养出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内核。成都的和谐包容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包容共生。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成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今天成都秉持的“绿色发展,建设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就是成都与自然融合的例证。其次,成都的和谐包容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友爱。

成都从建城之处就是一个不断有外来人口参与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成都的“包容”文化是骨子里的,对外来的人、事、物从不排斥,而是敞开怀抱,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南北文化、东西文明在此交汇、交融。

(责编:李强强、罗昱)

二、成都的国际视野与城市雄心

过去的代表底蕴,现在的预示着机遇,未来的奋力前行。

海洋时代的成都虽然发展滞后了,但是新时代的成都凭着优美的风景、和谐包容开放的民风,依然吸引着全国的目光,休闲之都成为成都在海洋时代的名片。然而时代总是变化的,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高铁时代的降临,TOD发展模式的兴盛,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再次给位于西部城市核心地位的新成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再来回顾成都的城市战略目标,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2035初步建成公园城市,这些是内功修炼;而打造“泛欧亚的国际交通枢纽”“世界城市”的目标,就是内外兼修融入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格局了。这样的目标,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城市愿景、城市格局三个层次来洞察其中的逻辑关系与实施步骤,才能对成都的未来有更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1、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有发展,城市才有发展,其次,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城市禀赋相匹配才能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中国未来发展是否顺利,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什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城市愿景

国家战略、城市愿景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差异化定位是什么?

(1) 中国向西“一带一路”

新时代的中国,如果没有新的市场,我们的科技、制造业优势,或许很难发挥出更大的用潜能。结合海陆的”一带一路“,将使西部城市再次恢复昔日的荣光,成都、西安、重庆从内陆变成了面向欧亚的桥头堡,连接欧亚和中国内陆的国际级交通枢纽。所以,成都、西安、重庆的城市总规,无不提到了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国际级交通枢纽的定位目标。

(2) 陆权时代欧亚交通枢纽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能级的高低是确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

盛唐的长安曾是世界级大都市,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连接国内国外的国际级交通枢纽,对外通过北方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对内通过洛阳、京杭大运河联通中原南北。唐以后“丝路“断了,政治中心东移,西安也就没落了。进入海洋时代,全世界95%的贸易都是走海路,所以港口城市迎来了发展机遇,我们的一线城市全部在东部沿海,我们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与珠三角也是靠着港口的交通能级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

尽管海路贸易是最便宜的,但是也很耗时,从中国东部走海路到欧洲、北美大概费用是2万多美元一吨,需要40多天的时间,可谓漫长。如今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突破式发展,从成都出发的中欧班列蓉新欧只需要11天就可以到波兰的罗兹,再从罗兹到欧洲的任何地方只需要3天。

14天的时间,3万多美元一吨的费用,就比海路时间短了很多,费用略高,之间的性价比就特别适合高附加值产品的运输。为什么英特尔把全世界80%的芯片制造放在成都,三星把制造业基地放在西安,因为成都和西安均位于欧洲和北美的物理中心,在海路联运的基础上综合运输成本最低。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铁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实力,中欧班列最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10年重庆开通第一班中欧班列,2016年全国35个城市开通中欧班列共计3000列,2017年光成都班列就是开通1000列,2018年全国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2000列,国内开行城市56个,可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

其中,成都2018年开行1587列,截至2018年12月13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000列,全国第一。重庆和西安的2018年的开行班列数据是1442列和1235列,分列二、三位。

同时,成都海关于2018年1月27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值4983.2亿元,同比增长26.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8%。

除了常规铁路建设,中国在巴基斯坦建立的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喀什,终点在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贯通南北丝路关键枢纽 ,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巴经济走廊能有效增加中国能源的进口路径——可以避开传统咽喉马六甲海峡和存在主权纠纷的南中国海,把中东石油直接运抵中国西南腹地,同时也能降低对正在建设中的中缅油气管道的依赖。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后,能把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等通过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共振,同时强化巴基斯坦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欧亚及非洲大陆的战略地位。

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截留一部分海上贸易资源,不用再走南海、东部城市进入中国,将直接从瓜达尔港经铁路进入西部城市,西部门户西安、成都、重庆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外来资源。

所以,西安建设全世界最大的高铁枢纽北客站(18站台34线),成都建设中国西部唯一的第二机场(1.5亿人次航运量),中国国内八横八纵的高铁建设规划,成都、西安、重庆都具备连接国内各大城市群的米字型交通枢纽能级,内外基础交通设施的超级规模,都是为未来欧亚一体化做准备的。

展望充满商机的欧亚大陆,如何为西部城市恢复往日荣光?成都已迎来最大的历史机遇。

(3) 大国大城超级城市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属地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技术链和物流链为纽带,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基地,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将会进入超级城市的时代,人品将越来越向中心区域集中。

客观上讲,市场规律的前提是地理因素和效率因素决定的。

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都是这个国家的交通枢纽,产业的聚集带动金融、服务业的聚集,实现人口的聚集和收入水平的最大化,以空间的不均衡,实现人均收入的均衡。

所以,真正符合的市场规律的选择是大力发展核心枢纽城市,放开人口等要素流动,以集约和效率实现人均收入和工作岗位的数量提升。对照看我们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堪称东部沿海世界级的交通枢纽,武汉、合肥堪称华中平原和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的交通枢纽,西安、成都、重庆,是国内连接西南、西北、长江的国内交通枢纽,是正在建设的连接欧亚的国际级交通枢纽。

除了交通枢纽建设,我们看到的城市“人才争夺战“,人口流动的放松,也是配套政策跟进。

据推算,中国未来还有2亿人要进城,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占比只有1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占比,比如伦敦人口占英国人口的13.1%,东京都人口占全日本的10.3%,东京圈人口占比更是高达30%以上。所以,成都提出未来人口增加700万,增长到2300万是低调的,准备2700万人公共配套设施,一点也不夸张。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必然需要扩大城市规模和高标准规划。所以,今年看到成都代管简阳、西安代管西咸等城市扩张动作,都是做大做强的必然之选。

而成都向东发展扩展版图,除了城市规模、人口、能级扩大,还有更高层面的战略意图,就是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为什么成渝两城能从过去式竞争转换到现在的携手共进?

当前,我国广阔的西部地区,客观上需要一个可以与北上广等量齐观的门户城市。

成都人口1635万,GDP上1.5万亿,重庆人口3300万,GDP上2万亿,再加上四川8300万的人口规模,合计1.1亿的人口,GDP上3.5万亿的超级城市群,再加上未来“一带一路”的各方面带动,未来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潜力巨大。

再看成都总规里的区域布局,“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东进”自从2017年提出,就一下成为超越“南拓”位于成都第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政策,围绕东进的东西轴线建设、举办”世大会”的东安湖副中心建设、龙泉山城市中央公园建设、简阳第二机场、淮洲新城、奥体新城建设等,都是成都响应国家战略,发展成渝城市群,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具体实施步骤。

(4)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硬实力,是门槛最高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即便在各种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家层面也在从容布局科技研发和科技产业布局。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出,就是国家队的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我国未来会建设六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在已经确认的北京、上海、合肥(中国科技大学所在地),成都和西安是第四个科学中心的有利竞争者,所以我们成都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就是为申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准备的。也符合我们新总规里提到的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定位,明确提出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于科技产业、制造业升级都是意义深远的。

3、城市格局

成都历史上就是国家大都市,然后从国运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建立国家发展的认知与自信,这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其三是对于中国的城市战略调整,发展与机遇,与成都的关系进行解读。现在,我们从微观角度,再次审视成都新总规与区域发展定位,以便对成都的城市发展、区域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什么什么雄心(究竟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国际雄心)(1)

图片来源:成都市规划局

(1) “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

由成都市政府组织编制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成都将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按照总规城市战略定位,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通过建设“五中心一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经济地理,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

什么什么雄心(究竟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国际雄心)(2)

图片来源:成都市规划局

(2) 建设“五中心一枢纽”功能布局

推动核心功能全域布局,总规提出将建设“五中心一枢纽”,推动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全域布局。

l 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六大主导产业核心区和老城片区、天府新区、空港新城三大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医学城、锦城文化圈、成都芯谷、紫光小镇等重大项目,推动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

l 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独角兽岛、云锦天府、无线谷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l 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加快建设老城金融服务区、成都金融城、天府商务区,着力推进金融高科技园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等重大项目,强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与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l 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优化提升“双核两带十九片”空间布局,高质量发展“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文创街区和文创小镇,高水平推进天府锦城、天府自然博物馆、天府文化国际中心、少城国际文创硅谷等重大项目。

l 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全面提高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园区的合作层级,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推进青白江欧洲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足球中心、中德国际学院等重大项目。

l 建设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要聚焦提升交通通信互联互通能力,依托“一市两场”、国际铁路港、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临空经济区等空间载体,推进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环线、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重大项目。

(3) 差异化发展五大主体功能区

《总规》提出,要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

l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东部区域范围包含龙泉驿区车城大道以东部分,青白江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简阳市、金堂县全域。规划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门户、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重点培育实体经济,形成新动能。

l 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南部新区范围包含天府新区直管区(五环路—成自泸高速—车城大道连接线以外部分且不含龙泉山)、双流区(五环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崃市(羊安、牟礼、回龙三镇)。规划定位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新驱动先导区、新经济发展典范区、国际化现代新区、区域协同示范区”,重点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好全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l 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西部区域范围包含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区、温江区五环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除羊安、牟礼、回龙以外部分,蒲江县。规划定位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西部绿色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典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天府文化重要展示区”,重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l 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北部区域范围包含青白江区(除五环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区域和龙泉山部分)、新都区(五环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东部分)。规划定位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枢纽、成德绵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导区、成都市北部生态屏障、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和彰显天府文化的和谐宜居家园”,重点强化北部地区生态屏障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优化产业形态,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l 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中部区域范围主要为五环路以内区域。规划定位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国际交往核心区、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区,成为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重点是通过“三降两提”推动整体优化提升。

(4)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成都与周边城市一体化进程。总规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以成渝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渝共建世界级城市群既是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也是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

着力发挥成都在成渝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在四川省域中的首位带动作用,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实现与重庆、四川的各市州共同构建支撑西部大开发、大跨越的城市共同体,实现成渝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首位城市带动作用,加强成都与川东北、川南、攀西和川西在各自相关领域的产业协作。疏解存量与严控增量结合,退出非核心产业功能,重点将区域性批发类商品交易市场向北部疏解,冶金、建材等低端制造业向南部疏解,烟草、纺织业等向东部疏解。同时,缩短与省内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提升成都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成都与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遂宁、雅安等周边城市的一体化进程,共同形成国家创新驱动和内陆开放的引领区、现代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协同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成渝世界级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功能区之一,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5) 未来成都将更“绿”

《总规》明确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环”为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两网”为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六片”为都彭生态区、崇温生态区、邛蒲生态区、天府生态区、龙青生态区和金简生态区等生态绿隔区。《总规》提出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

综上所述,笔者特别看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成都在城市地理区域、城市能级、交通能级、制造业水平、政府效率等多个方面,都十分有潜力成为泛欧亚的国际枢纽,具备成为世界城市的潜力。成都新一版的总规,处处体现了成都的国际视野与城市雄心,并以务实的心态与具体的步骤,践行着未来的目标。

从具体区域角度,东进和南拓无疑是成都未来最重要的发展平台,而东进又是承载成都国际雄心、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世大会的千亿投资带动东进起步区的跨越式发展,以第二机场建设,奥体新城建设甚至奥运会的申办,带动区域的第二波发展引擎……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的成都,值得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去热爱、去探索、去拥抱、去奋斗、去期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