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吃马肉(古语说马肉臭驴肉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吃的追求,从最开始的延续生命到满足味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美食文化,因此在国际上也被冠以 “舌尖之国”的美称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与美食有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我们不吃马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我们不吃马肉(古语说马肉臭驴肉香)

为什么我们不吃马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吃的追求,从最开始的延续生命到满足味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美食文化,因此在国际上也被冠以 “舌尖之国”的美称。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俗语与美食有关。

不过,在流传千年的众多俗语当中,有一句话却令人十分费解,那就是“马肉臭,驴肉香,饿死不吃骡子肉。”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理解,但人们也不禁要问,马驴骡从外形上看不出有太大的差别,难道在美食领域真的能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其实,古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俗语流传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认知偏差和偏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难上餐桌的骏马

根据《科学》杂志中的介绍,马的始祖只有狐狸一般大小,经过五千多万年的进化,才成长到现在的体形。人类最早驯化马的记录是在五千多年前,而最早驯化马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食物的来源。但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人们驯养马的目的,却和这一初衷背道而驰。

马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初期,这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陕西石峁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骸骨,推断出来的时间,距今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马最早出现在史料中的文字记载,是在殷商末期。

据《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马是被纣王圈养在宫室中的“奇物”。这段记载说明,马在我国是非常稀有的动物,最初是被君王当成奇物收藏起来,供自己欣赏娱乐的宠物。

在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兵考卷》中,详细记载了从西周到隋唐时期,历代王朝采取的马匹管理制度。总结起来可以得出四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马是一种饲养成本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的动物,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的饲养官员和庞大的管理机构;其次,马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除了皇帝御用、祭祀、赏玩之外,就只有各诸侯王、贵族,以及位高权重的官员,才有资格饲养和骑乘;

再次,根据马的特性,在古代被称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是严禁民间私自饲养和使用的军事战略资源;最后,尽管历代王朝对马匹的饲养和管理都非常重视,但对于国家而言,依旧是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这在宋、明等史料中也都有记载。

正是由于以上几种原因,使马在古代的身价非常高。据《汉书·食货志》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西汉时期买一匹马至少要一百两黄金,东汉时期一匹马的售价在两百万钱。而到了宋朝时期,朝廷虽然放开了养马的政策,但一匹马也要五千贯钱的费用。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即使历代朝廷不作限制,民间的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也承担不起养马的费用。而马在我国历史上的身价,也远远超出了餐桌的范畴,失去食材的价值。

另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匹健康的马,蛋白质和牛肉一样高,但是脂肪却要比牛肉低得多,铁元素又是红肉当中含量最高的。所以,如果要吃马肉,就必须要经过特殊的育肥处理,否则做出来的肉,就会出现质地柴硬、味道腥臭,使人难以下咽。

所以在古代社会,吃马肉这件事,一般人想都不敢想,而有条件的人又视为珍宝舍不得吃,即使心血来潮吃了一回,也因烹饪水平所限,吃了一顿臭肉,于是就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传出了“马肉臭”的说法。

能用能吃的毛驴

在我国的史料中,驴是跟在马后面频繁并列出现的动物,但二者在古代社会上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根据当代学者们的研究显示,驴和马是同源不同种的马科动物,被人类驯化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但根据《史记》中的文字记载,驴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新疆地区,比马出现的时间晚了五百多年。

驴在外形上和马十分相似,但是体型相对较小,且不善于奔跑,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匹长残了的马。这个明显的特点,可能就是造成它在古代社会地位不如马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后汉书》中就有“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的记载。

但是驴有许多优点也是马所不能比的。比如,它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消化功能和抗疾病能力都非常强,易于饲养、价格低廉等等,这些优点使它在民间非常受欢迎。

根据《汉书·刑法志》中的记载,驴是在秦汉时期被广泛引入内地,主要散布在民间饲养和使用,被家庭用来骑乘代步、驮载货物和辅助农耕。国家遇到战事时,也会从民间征集毛驴应用于军事,主要负责驮运物资和粮草。

不过,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宋朝倒是毛驴的巅峰时期。根据《宋史》中的记载,大宋王朝非常缺马,于是驴就成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无论豪门贵族,还是知名雅士,都把驴当成了代步的工具。甚至在当时的上层社会,还发明了一种“驴球”游戏。

有趣的是,宋朝也是在众多史料中,明确记载了从上到下形成吃驴肉风气的朝代。而且,根据当时留存下来的记载来看,驴的肉质确实很香。

遭人误会的骡子

众所周知,骡是马和驴爱情的结晶。而根据雄马雌驴或雌马雄驴的结合产下的仔,又分为驴骡和马骡。

从外形和体型上说,它和马没有太大区别,健硕挺拔、爆发力强。同时,它又具备驴身上的消化功能好、抗疾病能力强,易养殖、耐疲劳等优点。可以说,骡子完美继承了马和驴身上的所有优点。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驴在新疆被驯服后,当地人就开始让马和驴来繁育骡子,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在众多史料当中,骡子虽然频繁出现在军事、农耕、经济等领域,但却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人们的关注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无非是出身的问题。

古代是一个讲究出身和门第的社会。骡子在世人的眼中,好像是贵族家庭中的私生子。说不好吧,它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液,说好呢,它母亲的地位又过于低贱,所以被人看不起。例如在《诸葛恪别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骐驎吐哺,驴骡无知”,其中看不起的意味一览无余。

至于“饿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这点也很好理解。不能繁衍后代是骡子的致命缺陷,古代人迷信,生怕吃了骡肉不能生育,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消除。

小结

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俗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精练的节奏,形象生动的描述,把前人总结的思想认知和生活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代代传承,这不仅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使我们在收获中走了捷径,可以从中直接受益。

但是,俗语受到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又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主观臆断,对事物形成偏差和偏见,本文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女人怀孕期间不能吃兔肉”,就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认知偏差。

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流传甚广,但却出现了认知偏差的俗语呢?不妨说出来一起探讨一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