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经过了一番周折之后,赵匡胤终于平安地离开了京师汴梁,率领大军北上抗敌。

不过,他此次出征的目标,并不是北方犯境的北汉与契丹联军,而是近在眼前的后周朝廷。大军行至离汴梁四十余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见天色已晚,且又下起了零星小雪,当即命令全军就地安营扎寨,养足了精神明日再行。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1)

当天夜里,赵匡胤似乎显得格外兴奋,也许是为了庆祝劫后余生,也许是为了庆祝即将上演的大戏。反正,他喝了很多酒,早早的丢下众人独自安寝去了。

在赵匡胤发出轻微的鼾声之后,这出大戏的诸多角色开始闪亮登场。

首先上场的是军校苗训和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

只听苗训“悄悄的”对楚昭辅说:“前日天生异象,一轮新出的太阳压过了旧日的太阳,此乃天命所归之征兆!”楚昭辅故作惊讶,表示不懂其中的奥义,烦请先生不吝赐教。苗训故意环顾了一番,神秘的说道:“反正你也不是外人,实话对你说了吧,那新出的太阳便是点检大人,那没落的太阳便是后周……”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2)

楚昭辅恍然大悟,急忙追问:“既有此种异象,何时能够应验?”

苗训略一思索,斩钉截铁地说到:“就在当下。”

正所谓,从正规渠道发出的讯息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反而能够激发人们刨根问底的兴趣。

苗训与楚昭辅这一段看似机密的窃窃私语,不消片刻便传遍了整个军营。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3)

天生异象说,加上前日京师中出现的三寸木牌,整个晚上都成了军营中讨论的话题。

其中,不少将领认为,先皇已逝,幼主又年幼无知,我等奋力在战场厮杀,所立的功劳也未必能为人所知。点检大人德高仁厚,又有逆天战功傍身,立为天子有何不可?既然是天命所归,不如趁势拥立点检为天子,北进杀敌立下战功,日后享受荣华,光耀门楣。

将领当中既然有了这样的声音,自然也就有了领头的人。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4)

这也是武将与文臣最大的区别:文臣做事,都会前思后想,谋定而思动。大部分时候,都会先出现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其他人再跟随附和;而武将们则恰恰相反,雷厉风行、敢说敢干,认准的事情从不拖泥带水,遇事时只需一个公认的决策即可。

第二日清晨,赵匡胤还在睡梦中时,帐外已经聚满了大大小小的将领。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诸军无主,愿封点检为天子。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看来似乎可以收场了。但是,为了能够让天下人信服,这么轻松随意地达成目标,那是肯定不行的。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5)

于是,第三位角色闪亮登场,他就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赵普。

他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痛斥这一帮致赵匡胤于不仁不义境地的无脑将领们。

赵普冲着众人大喊:“点检大人对朝廷忠心耿耿,匡扶后周之心日月可鉴,绝不允许你们干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还不快快散去。”

众将士被呵散之后,回到帐中想想还是不行。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6)

不管怎么说,拥护新天子的口号已经喊出去了,这种“悖逆”的行为已经成了事实,无论成与不成,传回京师都是死罪。为了保住脑袋,还是得狠命的赌一把,无论点检大人愿不愿意,一定得把这个新天子给拥立起来。众将士思定之后,再度聚在了一起,高喊口号,要拥立赵匡胤为帝。

赵普守在赵匡胤的大帐之外,与众将士们展开了唇枪舌战。总的来说,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制止”将士们的冲动行为。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7)

当赵普跟众将士们僵持不下,陷入焦灼状态时,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赵匡义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未来王爷的身份平息争论,主持大局。

赵匡义高喊道:“拥立天子虽是天命所归,但也要人心所向才行,仅仅我们这些人高呼拥立那是万万不行的。你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军士,进入京师后不可滥杀无辜、肆意抢掠,只要汴梁城中百姓皆服,大事定成。到那时,江山易主,赵氏一族与众将士们共享富贵。”

赵匡胤 黄袍加身(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戏)(8)

得到了众将士的允诺后,赵匡义拨开赵普冲入了大帐,将睡眼朦胧的赵匡胤强行拖出,在众将士们的高呼声中“黄袍加身”,成了天下的新天子。

赵匡胤面对众人高呼急忙推辞,可是,寡不敌众,最终只得“无奈”的穿上了龙袍,成了大宋的开国之君。这一幕大戏,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

参考书籍:《宋史》、《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