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家健康长寿(103岁书法家长寿秘诀)

为什么书法家健康长寿(103岁书法家长寿秘诀)(1)

梁俨然

为什么书法家健康长寿(103岁书法家长寿秘诀)(2)

梁俨然在进行书法创作。

梁俨然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百岁老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梁老有着浓厚的“地标情结”,一生为广州的多处地标性建筑创作过诗词及楹联;生活中这位百岁人瑞从不刻意养生,饮食起居都十分随性,一如他的文学创作,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作为我国书法名家,梁老的友人遍布海内外,想要上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而他却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深居简出。

梁老总爱自嘲“少有志,老无成”,而熟悉他的人总能从他笔下那3000多篇对联、诗词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造诣之深。

“寄情文字,以终天年”,是梁老当下最朴实也最华丽的人生写照。

过去的2018年,对于梁俨然老人而言既是特殊的,也是平凡的。

百岁老人 “又大一岁”

去年春节前夕,由梁老撰写的《小蛮腰长联》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内众多书法名家纷纷提起笔,用各具特色的字体书写这一幅长联来表达对这位百岁老人的敬意。在友人的热心安排下,去年3月份,这幅长联还“漂洋过海”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文化节活动,吸引了海外书法及楹联爱好者的关注。

过去这一年,上门来拜访求教的人依然很多,梁老也都毫不吝惜地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到了他这个年纪,同辈的友人基本都已“驾鹤西去”,所以无论来者是青年才俊或是八旬老翁,在梁老眼中通通都是“年轻人”。“我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的。” 梁老说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从102岁过渡到103岁,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体验的人生经历。但对于梁老而言,日子并无不同,每天他照样会在书房里看看书写写字,不让脑子有所“懈怠”,所以他的思维依然十分清晰。

到了去年底,梁老得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好消息,振奋之余他又萌发了创作贺岁长联的念头。他最终花费两个多月完成了一幅《港珠澳大桥长联》。

迈入2019年,梁老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年视力有所下降,看报纸比较费劲了;腿脚也不行了,我出去饮茶都得坐轮椅了。”梁老感叹道。

此番创作难度更大

梁老坦言,此次创作的《港珠澳大桥长联》,难度更大,花费的心血更多。

楹联这种创作形式极为考究,不仅格式上要对仗工整,内容上更需呼应得当;加之港珠澳大桥涉及到珠三角多个城市,需要翻阅的史料和事迹成倍增加,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寻到最合适的内容,再用对联的形式逐字进行“加工”,即便是对于年富力强者来说也绝非易事。

最终成稿的《港珠澳大桥长联》长达160字,气势更为豪迈磅礴,借由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歌颂两岸三地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的蓬勃发展景象。与去年的《小蛮腰长联》类似,梁老在上下两联中均引用了历史典故,借古颂今,用数个与“桥”有关的古代人物衬托出我国如今造桥技术的高超。

尽管创作时间不充裕,梁老却不带一点马虎,白天翻阅大量报纸书籍找灵感,到了晚上睡不着他又坐起来接着“开动脑筋”。从初稿到最终成型,这幅长联数易其稿,改了又改;为了寻找合适的地名对仗,梁老差不多快把家中那张珠江三角洲的地图给翻烂了。

由于视力退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都必须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长寿秘诀是“安心”

“我今年103岁啦,这也是挺麻烦的,年纪这么大,医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建议了。”言谈间梁老不时调侃自己的年龄。

一年来视力又有所下降,腿脚也越发使不上劲,精力也不如去年了,但梁老还是坚守着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每天都要看看书看看报,闲下来还会把像《滕王阁序》《琵琶行》这样的经典名篇从他脑海里“翻”出来背几回;就连坐在书桌前查阅资料,梁老的背都依然挺得笔直,几乎不用靠背。

让记者最为惊讶的是梁老的饮食习惯,103岁的他在饮食方面可谓“百无禁忌”,年轻时喜欢吃什么,现在依然吃得不亦乐乎。“三十年来我一直爱吃肥猪肉,也很爱喝糖水,这个习惯是改不了的,吃到现在身体也还挺好。”梁老笑着说。

在梁老家中,记者还看到了诸如雪糕、威化饼、杏仁糊、芝麻糊、土豆泥等食品,据梁老的女儿介绍,这些可都是老爹挚爱的“零食”。“他以前晚上常常熬夜创作到凌晨2点多才睡觉,我们一般晚上12点的时候就会给他准备夜宵。老爹对吃的很有讲究,吃过觉得好吃的东西他就会一直念念不忘。”

活了超过一个世纪,梁老也顺利地盼来了家中五代同堂的盛景。“当年小孙子刚出世,他就在担心自己可能看不到孩子上幼儿园了,结果一路看着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研究生毕业出来工作,他已经很满足了。”梁老的女儿说。

梁老素来与世无争,如今的他更为豁达,身体机能的衰退、外面世界的变化都不会在他心里掀起太多的波澜。“像我这种状况,最重要的是安心。”梁老说。

热心快肠淡泊名利

虽说搞楹联创作是满足自己的爱好,但实际上在梁老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可以通过创作地标楹联,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楹联创作,将楹联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一代代传下去,所以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从来不觉得苦。

今年84岁的吴俊明老人是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他认识梁老已有30年,对于梁老他言语中难掩感激之情,“梁老很愿意帮助晚辈成长,多年来对我提出了不少指导意见,梁老的诸多楹联作品见证了广州各个时期的发展足迹,但他从来不图名利。”

今年71岁的广州书法家刘煦宙早年在白云山上看到了梁老的楹联作品,一直非常敬重梁老,出于对书法的热爱,梁老去年和今年的这两幅贺岁长联刘煦宙都用自己精湛的笔法写了下来并赠予梁老以表敬意。“用现在的话说,我就是梁老的‘粉丝’,他一有新作面世我就义不容辞提笔书写,我很期待他的下一幅作品。”

而在梁老的挚友、今年77岁的电视纪录片制片人葛芸生眼中,梁老虽著作等身、在楹联界威望甚高,却淡泊名利,如一介布衣。“梁老手里握的是笔杆子、平时不嫌累的是脑瓜子、写作总是在爬格子、教诲晚辈犹如老夫子、与朋友相交又是热心肠子。他是我十分尊敬的长者,我会继续支持他的创作。”

梁俨然作品:

《港珠澳大桥长联》

一带一路,拓开创业鸿图。

鼓浪兴工,全心建设。

看虎门气势,龙穴奇观。

高铁遥程,大湾引力。

抚伶仃,除惶恐。

瞬息彩虹偃卧,螮蝀留型。

忆想子房进履,司马题名。

古籍言桥,菁华旧事。

望海潮,江水盈盈,喜行善政。

三埠三区, 扩展交通枢纽。

横琴示范,众志成城。

访沙角风光,香洲景物。

花荣秀径,绿道回环。

临濠镜,探明珠。

显见红日飞霞,金芒射影。

笑谈织女停槎,嫦娥驾鹊。

超前技术,世纪巨匠。

齐天乐,人才济济,同渡津梁。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凌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