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片区发展战略(为什么说市域一体化)

隋大业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碧波千里,北上京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相城片区发展战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城片区发展战略(为什么说市域一体化)

相城片区发展战略

隋大业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碧波千里,北上京师。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大运河是多元一体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将境内的吴越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江海文化、海洋文化等不同的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代表着交流互通、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

大运河畔,一座叫苏州的城市,已悄然越千年。

01.

一千年前的探索

今天打开运河地图,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大运城贯穿16座城市,但到了今天,除了北京杭州两座运河起始之城,运河途经14城中,竟然是苏州成为了“地表最强地级市”,一梦上千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约1260年前的唐代著名大诗人张继,彼时就将自己的客船停泊在如今的苏州运河岸边,在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

宋元时期,苏州已经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工商业都会。

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其中心地带便是苏州。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探求苏州繁荣的真相时发现,千年前的苏州,已经参透了繁荣的密码——一体化。

大运河在苏州不是线性河道的概念,苏州人把它做成了城河共生的水网。

苏州不仅是一座运河流经之城,苏州更是一座运河之城,大运河苏州段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

1200多年前,唐元和三年(808年),苏州刺史李素主持重浚元和塘,南起苏州齐门,北流经陆慕、蠡口、渭泾塘入常熟,北通长江、南入京杭大运河。

如今,它经由苏州相城区连接起姑苏、常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串联起极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带。

一体化,千年前苏州就开始努力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今天要说的相城、姑苏和常熟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02.

市内全域一体化

近来,推动“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被苏州官方多次提及,不难看出,这是当下苏州发展的重中之重。

今年8月7日召开的苏州市委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部署,既做好“外联”的文章,往东西南北拓展战略空间;也做好“内聚”的文章,从四面八方往主城汇聚发展合力。

会议还强调,要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群联动发展。要加快提升市域统筹发展能力,形成“握指成拳”的整体合力。

事实上,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方面,苏州已经走在前列,轨道上的长三角已经在苏州全面铺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一直在加速。

但相比之下,苏州市域一体化却已经是非常紧迫,放眼普通地级市的朋友圈,除了“梅友机场”,苏州的家当可以算相当丰厚。

但是如果用“并非地级市第一”的目标要求来重新审视苏州,特别是与家当更多的省会城市一比,立刻就显得还很单薄。

苏州的一个特点是所辖县市均以县域经济发达著称,四县市全部居百强县榜单前十,经济整合度和市区向心力并不高。

除了经济上的主城区“小马拉大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除了沪宁城际经苏州主城、昆山到上海,张家港、常熟、太仓目前仍无法通过高铁或轨交直通市区。

在长三角一体的“催化”下,跳出地级市思维的苏州,只有中心城市与各大板块协同起来,才能产生“1 1”大于2的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发挥出地理、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

但一体化绝不是个口号,空喊无用。

当年长三角一体化的急先锋相城区,这次又率先开启了市内全域一体化的实践。

打开地图我们发现,相城区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对苏州来说,起着“沟通南北、联动东西”重要枢纽作用。

它既是苏州市区跟常熟张家港联系的纽带,也是园区和高新区交通的中心,更是京沪线,长三角城际线的重要枢纽,南北东西都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现在,从相城身上,我看到了苏州推进市内全域一体化的决心和努力。

03.

南融姑苏

姑苏区与相城区互为毗邻,历史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始筑阖闾大城。

自此,姑苏便与相城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8月19日,姑苏区与相城区协同发展签约仪式举行,推动两地联动发展和缝隙填补,在空间布局、城市管理、道路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阶段。

双方将在规划建设、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对两地的关系,姑苏相城不约而同的用了“同根同源、同向同行、同心同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述。

“情话”满满背后,是两地这些年来一连串的基础设施硬支撑。

特别是轨交2、4号线和上高路、城北路改造等路网的接连投用,让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生活圈也紧紧融合在了一起。

正在加快推进的桐泾路北延工程,将计划提前至2023年6月建成通车,届时相城与姑苏将缩短近20分钟车程。

合兴路、文灵路、民清路三条道路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打通相城区与姑苏区间的毛细血管,促进相城高新区与平江新城融合发展。

姑苏和相城的融合,意义不仅在于交通上的连接,更在于两座不同元素的城市产生的化学反应。

当千年古城牵手市域新中心,当数字经济赋能文化长廊,未来将催化出无限可能。

04.

北联常熟

如果说南边的姑苏和相城是同根同源,那么北边的常熟和相城,则是迎来了“一个圈”的机遇。

作为苏州的内湖,阳澄湖今年迎来了构建“环阳澄湖国际都市圈”的重大机遇。

而常熟与相城共同环抱阳澄湖,且共处于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北向发展轴上,围绕阳澄湖和苏州北站,期待值拉满。

同样是今年8月12日,常熟市与相城区协同发展签约仪式在相城举行,双方将推动两地交通基础设施更高水平互联互通,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共同助力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再提速。

双方将推动基础设施、产业联动、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共同增强发展竞争力,构建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的多赢局面。

相城作为苏州市区的交通枢纽,对常熟来说,向南连接相城、拥抱主城,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对外,国家“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在相城交汇,苏锡常城铁和如苏湖城铁穿越苏州高铁北站,这里加速发展形成令人艳羡的“黄金双十字”。

对内,相城地铁已通车2号线、4号线两条南北向线路,密切了与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联系;在建的7号线、8号线将于2024年通车,其中7号线沟通高铁新城与苏州工业园区,8号线扫除相城区东西向轨交覆盖盲区,到2025年,相城80%的乡镇都将迈进“地铁时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号线延伸段继续向北延伸至渭塘镇爱格豪路,这实际上就是把地铁造到了常熟边界了,根据规划,2号线未来还会继续北延2个站到辛庄,真正进入常熟界,更是将大幅减少常熟南部与苏州的时空距离。

拥抱一个内外通达的相城,对常熟来说,双向的人流物流产业流都将与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战略方向有效弥合,在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辐射整个长三角。

对苏州而言,常熟与相城区的一体化,也是南北轴线各节点互动的一次有效实践,这或许将成为解决“散装苏州”的内部协同问题最终方案之一。

而就在前两天(9月17日),相城区和苏州高新区举行协同发展签约仪式,提出要共同做好运河传承、太湖保护和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合力打造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标杆,“新”心“相”印、“新”“相”事成的合作篇章即将开启。

从长三角一体化到市域一体化,很多人在问,苏州为什么越来越强?

我想,这个答案就蕴涵在苏州永不停息的探索中。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在实现了市内全域一体发展、协同发展基础上的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舞台上,将会迸发出怎样的精彩?

而一个要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成为又一个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的相城,一个同时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和市内全域一体化的相城,新的故事也可能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 | 刘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