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

他大器晚成,42才中进士步入政坛;他是文官出身,却以武将闻名;他是皇帝的老师,却要60岁高龄上阵杀敌。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1)

他76岁携全家老少上战场,竟无一生还;他曾以一人之力,为明朝挽回一线生机,如今却被人遗忘了!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2)

他就是“明末三节”之一的孙承宗。袁崇焕、马世龙、祖大寿等猛将都是他提拔的。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3)

孙承宗大器晚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时,已经42岁,才算正式步入政坛。

在殿试中,他得到第二名,俗称“榜眼”。如今,在他的老家,河北高阳,当地人仍以“孙榜眼”来称呼这名晚明英雄。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4)

他是文官出身,但后来以武将闻名,被史学家誉为明代仅有的三位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之一(另外两人是徐达与杨一清)。

这与他早年十分注重研读兵法有关。进入官场以前,他趁着赴大同任私塾教师的机会,孤身一人背剑徒步,登恒山,走飞孤峪,行程千里。沿途访问戍边将士,绘制防御地图。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5)

在大同期间,他协助地方官员,平息了一场士兵哗变事件,彰显出不凡的才干。进入官场后,孙承宗同样表现出老练的政治智慧。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6)

天启二年(1622)。广宁(今辽宁北镇县)战役,明军又败给了后金。时任辽东经略王在晋,消极退守,打算放弃辽西大片土地。孙承宗面奏皇帝,说明王在晋不堪重任,自请出关督师辽东。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7)

孙承宗这年已经60岁。如此高龄,仍自请前往文臣武将视为“死地”的关外,更显难能可贵。天启皇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8)

4年间,孙承宗稳扎稳打,几乎收复了明朝在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努尔哈赤节节后退,不敢发起任何攻势,自发兵讨明以来,首次丧失了战事的主导权。明军的防线向东推进了200多里,挺进辽东腹地。孙承宗,以一人之力,为晚明大败局挽回一线生机。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9)

令人痛惜的是,这名能让外敌闻风丧胆的老将,却被自己人攻击得体无完肤,只得于天启五年(1625)十月离职还乡。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分两路进攻明朝。在清军未到高阳之前,友人劝孙承宗到保定避难,孙承宗让他闭嘴。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10)

孙承宗组织家人和高阳城百姓,对清军的围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直到城中火药弹石皆尽。城破后,高阳城军民又与清军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11)

最终,76岁的孙承宗和他的18个儿子、侄子、孙子,全部在这场家乡保卫战中殒命,19个妇孺殉节而死。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12)

有关孙承宗的死法,历史上说法不一。

《明史》记载,多尔衮派恭顺侯孔尚德劝降。孙承宗破口大骂,说快杀了我。清将说,从来没听说有杀阁老的剑。孙承宗遂从容地以弓弦自缢。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13)

另一种说法是,清将抓住了孙承宗,先是勒索钱财,孙承宗斥责说:“没听说过天朝无钱的孙阁老吗?”清兵把他几岁的小孙子领到面前,逼迫他投降。

明朝帝王为什么杀杨家将 携全家38人上阵杀敌(14)

孙承宗说:“你放开他,他要向我走,我就降,他要是朝着你们手上的刀走,我就死。”他的小孙子果然脚步蹒跚地走向了屠刀。清将恼羞成怒,将孙承宗五马分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