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卢梭(世界哲学源流史法国启蒙运动之十)

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卢梭(世界哲学源流史法国启蒙运动之十)(1)

法国启蒙运动之十:让—雅克·卢梭2

2.卢梭其人其事  卢梭1712年6 月28日出生。但他并非生在法国,而是生在日内瓦。他的家庭是逃离法国的新教徒的后裔。他父亲是位钟表匠,家境颇不宽裕。但他父亲性格开朗,而且酷爱读书。他母亲非常美丽,但他降生刚刚一周时间,她就因产后失调去世了。卢梭10岁时,他父亲因为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纠纷,险些被诬告入狱,只好远走他乡。这时的卢梭,事实上成了孤儿,便由他舅父送往一个名叫包塞的农村。可以说,卢梭自来到人世,就不曾享受过正常的儿童生活,更不要说体味幸福儿童的生活经历了。  法国18世纪的杰出思想人物中,除去伏尔泰、孟德斯鸠出生在17世纪末叶之外,其余诸人,年龄均与卢梭般上般下。他比狄德罗年长1 岁,比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大3 岁,比达兰贝尔大5 岁,比霍尔巴赫大11岁,比拉美特利小3 岁,这实在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按我们中国古人的说法,该叫作" 英雄风云际会,星宿聚落一方"?但是,这些般上般下的同代人,几乎个个比卢梭生活幸福。他虽然聪明早慧,但论到生活景况,却是最穷的一个,也是最苦的一个。卢梭活了66岁,66年间,他的生活境遇,可说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尝矣。其间经过5 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转折发生于1724年。当时卢梭12岁,这一年他被送到公证人马斯龙家给这位公证人作助手。一个12岁的孩子,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谋生生涯。同年4月,他又被转到一个雕刻匠家作学徒。次年春季,他因为受不了师父的虐待,只好出逃而去。16岁时,辗转来到一位伯爵家作仆役。在这期间,发生了他《忏悔录》中着力描写的偷窃和诬陷事件。结果,他和他事实上有点爱着反而遭他诬陷的女仆,双双被驱逐。1730年,他曾到一个神学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1732年,他又开始做土地测量员,并且结识了一些乐师和音乐爱好者,彼此过从甚密。这一阶段,他生活困苦,衣食无着,经常从这个家门走入另一个家门。但是,生活虽苦,他却不忘学习,他的拉丁文、数学、修辞学和音乐知识,大部分打基础于此时。  第二次转折发生在1733年,是年他21岁。此时他和华伦夫人有了暖昧关系,于是便成为华伦夫人家一位特殊人物。他名为仆役,实是情人,到了1735年,他便辞去测量工作,开始帮华伦夫人管家。经此转变,他的生活状况发生质性变化,而他的学习热忱更是有增无减——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实在是人生和社会的极大荣耀。他聪敏过人,又生性好学,一有机遇,立见成效。在此期间,他不但阅读和研究了大量哲学著作,对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尔、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都多有接触,而且,他对华伦夫人的感情经历,也作了有类于现代人所作的心理分析和研究,或者说,他对华伦夫人的感情经历作了哲学式的思考。  华伦夫人出身上层社会,原本趣味高雅,感情忠贞,但终因为人所算,而一误再误。卢梭因此认定感情的作用往往强于理性,从而使他的立论点与法国启蒙主义主流派作家划清了界线。他和华伦夫人关系非同寻常,华伦夫人既年长他12岁,又是他得以安定生活和学习的保证人,他称她" 妈妈" ,她也确实对他十分关心。这关心里面既有异性之情,似乎也有些别样的情绪在内。  从卢梭这一面看,由于他生而不幸,现在忽然得到一位颇有教养的贵族夫人的特殊感情,对他的心智与情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可说是卢梭在学业方面的精进时期。  第三次转折发生在1742年。这一年他发现华伦夫人又有了新的情人。情急之下,不觉怒火中烧,但也无可奈何。于是便对自己痛悔交加,自虐起来,表现在行动上,则是愤然离开华伦的家庭,自己" 流放" 自己。

这一年,卢梭生活中发生的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是他结识了启蒙运动的主将之一狄德罗,而且二人很快成为好朋友。通过狄德罗,卢梭又结识了不少大有作为的新朋友。可以说,正是狄德罗将卢梭带入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地带。从此,卢梭与这样一些精英人物有了广泛和深入的接触,而且,大体说来,从他与狄德罗订交开始,直到1756年的几年间,他和这些启蒙思想家都可以算作关系不菲的同路人。他们的学识影响了他,而他的风格和见解也感染了他们。他和他们既有共同语言,也曾为《百科全书》撰写了不少条目。在此期间,他的创作也进入了旺盛时期。1749年,《法国信使》报刊载有奖征文启事,他应征投文,并且一举获奖,这一年他已经37岁了。此外,他还连续创作了《纳尔西斯》、《冒昧订约》、《乡村巫师》等剧作,并且取得很大成功。  一时间,卢梭成为新文化名人。他好比一朵晚开的秋花,虽然时序在后,却是别有风采。他的剧作尤其得到女人们的青睐,以致求访的人络绎不绝,使他又惊又喜又烦又愁,一时自由全无。此期间,他还做过几天法国驻威尼斯使馆的秘书。但他固然才华出众,却不是一个适合作秘书的人。因为和大使发生争吵,便愤而辞职而去。在巴黎,他又结识了杜宾一家,并得到杜宾夫人的种种帮助。

第四次转折发生于1756年。这一年他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寄给伏尔泰,得到的却是伏尔泰的冷嘲热讽。他从此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主流派人物反目。他的这部著作,原本也是作有奖征文写出的,但这次却落选了。写作时间是1754年,以理度之,作品中反映的思想,其形成时间还要早些,可见他与百科全书派的分歧,其实由来久矣,或者说,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立场就有质的差别。只是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这些矛盾未曾凸显和激化而已。

卢梭的主要创作时期,也以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此之前,他是百科全书派的要员之一,此后,便成为法国18世纪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他与启蒙运动各位代表人物的关系,也将一个一个发生破裂。

1757年他开始写《爱弥尔》,1758年出版了《论政治经济学》,同年三月发表《和达兰贝尔论观赏的信》,1759年开始写《社会契约论》;这一年正是《百科全书》最困难的日子,1761年出版《新爱洛绮丝》,1762年出版《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1763年发表《日内瓦公民卢梭给巴黎大主教克里斯托.德.博蒙的信》;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1765年写成《科西嘉宪法草案》。

这几年的卢梭,可谓厚积勃发,一发难止。这几年是卢梭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和百科全书派决裂后的独立发展时期,还是法国政府和教会对他进行种种迫害的时期。这个时期,他的思想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影响也开始走出国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欧洲。  第五次转折发生在1766年,这一年随英国的大哲学家也是他当时的好友休谟到英国避难。从思想脉络上讲,休谟对他是最为器重的,虽然这位好脾气的英国大思想家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各位要员几乎都有良好的关系,但在他内心真正具有认同份量的还是卢梭。可是,他们之间的友谊,也终因卢梭的多疑妄想症而很快成为历史。从休谟这一面看,自然是看错了人,交错了朋友。但客观地体会卢梭的过份举动,应该看到这位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是再也经受不住外界的压力了。他内心何尝不想多几个朋友,而他的表现是真诚地希望能和政府作出妥协。但是以他的思想观念而论,他和昔日朋友既无法调和,和政府的关系也绝难和好。他的妄想症固然属于一种生理疾病,但也有着重要的社会心理原因,同时,也和他的一生经历特别是现实生活对他的挤压和刺激有关。  1766年后,他虽然还发表过一些著作,但其思想似乎已进入老境。他昔日的那些朋友也日渐凋零。他的主要精力也渐次转到写回忆录和研究植物学方面去了。他在英国居住时间不长,其间种种怪举,让人莫名其妙。1770年他返回巴黎。此后的时间,他仿佛天天在和自己对话。他写了《忏悔录》第一第二卷,又写了《对话录,或卢梭批判让.雅克》,还写了《我生平苦难的慰藉》。人生真如一梦,不知不觉间,老将至矣,死将至矣。卢梭于1778年7 月2 日逝世。他死后没有给当时的法国带来多少震动,这绝非卢梭的过错;11年后,他的名字又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也不尽是卢梭本人的原因。  纵观卢梭一生,他是一位有极高智慧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受过系统训练的思想家;他是一位感情极为丰富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思想家;他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抱负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有相应规范的思想家;最末,他是一位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却又是一位有种种令人难耐的缺点的思想家。卢梭的一切优点和缺点,都可以从人类自身找到答案,至少可以从欧洲近代历史深层处找到根据和原因。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