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心理学全集(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教程50讲)

三十一讲 从社会现象上谈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

一、曾氏语录

如果谁过度的对我客气的话我会想这个人可能会背后搞我的鬼。

对身外之物的追求的品质越高,就表示他身内之物品质越低。

二、情感隔离

愤怒攻击刘翔,是使用了巨大的情感隔离防御机制,没有办法体会刘翔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悲伤,受挫,对自己失望痛苦的情感体验。如果他们能够知道或者觉察到刘翔自己身上巨大的悲痛的话,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攻击了。

首先是隔离,你是你跟我没关系,甚至都没有常规的认为你具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情感,所以我对你这种状况感到愤怒,所以既有隔离,又有替代性的东西。

三、防御机制-反向形成

1、我有相反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比如说我明明喜欢一个人,我害怕知道自己喜欢他,我就采取攻击他的方式。在青少年中常见。

比如处在青春期的男孩通过攻击女孩的方式表达对女孩爱的情感。动力学的解释是那个男孩他心里面的确是喜欢女孩的,但是他不敢承认自己喜欢这个女孩,所以他就用打这种看似是仇恨的方式来表达跟他内心的体验完全相反的情感。

2、洁癖。表面上看来是过分的爱清洁和排斥脏东西,但是在潜意识层面是喜欢脏东西。回归到对婴儿的观察和理解,如果一个婴儿拉了大小便,爸爸妈妈不去管他,他会去玩甚至吃过大小便,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是我们和脏东西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碰到要求完美自己有强迫倾向的妈妈,可能会过于严厉的制止孩子跟大小便的接触,然后孩子跟父母的这种状态认同了后,就会显得过度的爱清洁和排斥脏东西。这是典型的反向形成。

3、职员对老板过于的尊敬,可能是反向形成。内心里面可能有对这个老板的非常反感,害怕这个反感冒出来给自己弄出一些现实的麻烦,所以他用过于尊敬的方式对待他的老板。

如果谁过度的客气的话,我本能的感受他可能会在背后搞我的鬼,或者他用过度客气在隐藏对我的敌意。

4、一个人在工作中过度负责任,在用这种方式掩盖自己不负责任的形象。所以这样的人可能长时间不犯错误,但是一旦犯错误就可能是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是潜意识里面想不负责任的一次性的表达。把很多小的不负责任打成包,然后一次性弄出来,结果就可能导致巨大的责任上的灾难。

5、父母对孩子的责骂,愤怒甚至殴打,实际上是在掩饰对孩子的爱。他担心这种爱会导致自己和孩子之间边界的丧失,所以用愤怒来保持跟孩子的距离。

很多相反的东西,实际上是同一回事。一体同质。不一样的表现,但是本质是相同的。过度表达的爱实际上是掩饰仇恨,愤怒是在掩饰自己跟他人的亲密,或者说愤怒是一种没有办法言说的爱。

第一步反向形成,我没有办法感受到我的情感。

第二步,我虽然感受到了,但是我没有办法表达我的情感,但是我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状态。

针对使用反向形成的人。不断的面质或者解释被他掩饰或者被他扭转的原来的那些东西。

一个人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了正常的程度和尺度的话,一定是在掩饰跟他所表达的相反的东西。

6、不管是从语言层面还是从行为层面表达对父母的爱关照等等,实际上内心里面有很多的对父母的愤怒。没有办法承受对父母的或者亲人的矛盾的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他们把对父母或者亲人的很多的负性的坏的那种情感体验,经过改装之后加到好的情感体验里,我们就能感觉到他们对父母过度的爱。

7、校长强调要培养高度责任感的人,是典型的反向形成。强调责任感,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潜意识里不负责任的部分说话,就是我需要用强调责任感来压抑我内心的不负责任。

8、对身外之物的追求的品质越高,就表示他身内之物品质越低,需要这种东西来补偿。

9、如果一个男人在外面做了什么对不起他老婆的事情之后,就会不自觉的对他老婆更好。

如果是有意识这样做的话,就不太属于潜意识层面的反向形成。不知觉的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说他是潜意识这样做。

我们没有几百种防御机制,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是反向形成。

10、一个人表现出来非常自大,可能是他内心里非常自卑。有些人表现出非常的自卑,实际上是在掩饰内心的自大。如果他不是内心里如此的自大,他就不需要如此之多的自卑。如果他不是内心里非常的自卑的话,他也没有必要装模作样的表现如此自大。

也许你配不上或者说没有资格如此自卑。听到这句话的人的自卑的感觉会稍微少一点。有的人会做这样一个动作,就是觉得自己挺立起来了,这个原因就是我说你配不上自卑这几个字的时候,是针对他后面的自大说的,然后自大听了之后就会缩小一些。然后用来掩饰他缩小了的自大的那个自卑,就也不需要那么大了。

11、国力不是太强的时候,对外显示的好像是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在国力真正很厉害的时候,强调的是韬光养晦真正的强大的表现。

12、反向形成分成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

有意的口是心非获得现实的利益,欺骗一下别人。主要关心的是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口是心非,比如说我内心里有个真实的感受,我不敢面对它或者说不愿意面对它。然后我表现出来的是,跟内心里面你的感受完全相反的感受。比如中国文化强调中庸,做事不要做的太过分,中间就是最好的,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经常做事很极端,不是太左就是太右。所以需要过分的强调中庸,用来抵消内心里过左或者是过右等这样的激进的想法。

13、弗洛伊德:被禁忌的东西就是被需要的。所以有意的压制某些东西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而我们有意的提倡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恰好证明,人性中间有相反的东西存在。

就恰好证明人性中间有相反的东西存在。比如提倡大公无私,实际上是因为人的内心里有很多私欲在里面。

一个什么样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使用反向形成这样的伪君子比较少,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越多元化,越能够允许不同的声音或者行为的存在,那么就不需要装模作样,过多的掩饰内心里真实的想法,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观点的或者感情的不接纳有相当一部分是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个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社会他的接纳度是更高的。

14、我们跟钱的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一辈子都在忙碌,但是没有钱的人,而且口口声声说我不爱钱,钱太脏,钱太多,没有太多的用处,是典型的反向形成,他们内心里面有对金钱或者是物质的渴望,他们的人格不足以让他们有效率的去工作并且能够赚到足够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金钱。反对钱反对的最厉害的人,可能骨子里是最爱钱的。

反过来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的情感和精力都投入到赚钱上面,有可能他们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爱。这是一种补偿。这种补偿永远不可能真正补偿起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15、独立和依赖。人格上面不是太独立的人,会对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过度的敏感。可能会因为一个简单的建议,或者说一个不是太侵犯他个人边界的行为就可能冒犯了他的边界。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在假性独立的状态。如果给他们建议的话,他们会坚决拒绝。他们整个人格还没有足够独立,所以稍微的侵犯就可能让他们人格崩溃。所以他们就表现出过度独立的样子,但实际上是反向形成。

比较脆弱的状态,动不动就说你侵犯了我的边界,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要自己做主。越是强调这样的人,就越说明对他人有更多的依赖。

真正独立的健康的人格,是那种无可无不可的状态,意思就是你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都不足以攻击到我的独立性和我的边界,因为我的人格真正的足够的强大。但是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状态。

16、与性有关系的事情。内心里有很多与性有关系的想法,但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对性完全不感兴趣的道貌岸然的状态,不允许别人谈论,看到别人做了类似的事情之后,他们会强烈的谴责。

非常严厉和激烈的口气反对攻击婚外恋,说这是社会上最堕落的事情,怎么可以如此对自己的老公和妻子不忠,表达对婚外恋有强烈的情绪,就是对婚外恋现象的抨击,但是可以看到他对跟与妻子之外的女人发生性关系的愿望。他掩饰的越强烈,说明他内心里面的需要越高。这是典型的防御机制。

越是反对的东西,有可能越是我们需要的。

曾奇峰心理学全集(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教程50讲)(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